ID: 24215805

4.3《心脏和血液》教案(表格式)

日期:2025-11-18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18次 大小:5737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心脏和血液,教案,格式
  • cover
小学科学 五年级上册 第4单元 主题:健康生活 课题 4.3 《心脏和血液》 年级 5 设计者 牟玉萍 学生分析 1、学生通过生活经验知道心脏的位置及心脏在不停地跳动,通过探究心跳的意义,理解心脏、血管的功能。2、通过通过测量下蹲运动一分钟后恢复正常心跳所需的时间,并与经常运动的同学进行比较,使学生感悟到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有益于心脏和血管的健康,进而激发学生保护心脏的意识。3、学生科学观察能力复杂程度多处于水平2、3。4、学生的理论性实践能力———模型建构能力处于水平2、3。 标准分析 内容分析 评价分析 水平1水平2水平3水平4科学分析能力———模式识别不能从数据和样本中识别模式,仅能对单个样本进行描述依据单个静态特征共性归纳模式依据多个静态特征共性多次分类归纳模式依据动态、抽象特征共性分类或多个静态特征共性套叠分类归纳模式操作性实践能力———数据记录与呈现能力非科学语言的口头描述会使用较科学的语言作口头描述,但没有主动使用纸笔记录数据的意识会自觉对观察结果进行纸笔记录,单记录的信息往往太粗略或不够准确能根据学科特点和观察目的筛选信息,并根据需要使用图表等记录工具来准确呈现观察结果 学习目标 学生能够模拟实验,知道心脏的跳动使得血液在血管中流动,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学生通测量和比较自己的心率,了解测量心跳的方法和会测量心率。学生能通过数据统计,知道运动有利于心脏的跳动,提高学生保护心脏健康的意识。 重难点 1学生能够模拟实验,知道心脏的跳动使得血液在血管中流动,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2学生通测量和比较自己的心率,了解测量心跳的方法和会测量心率。 学具准备 分组实验:吸耳球、胶管、染色液体、水槽和计时器 目标与环节 活动过程 课堂观察 环节1:交流心脏跳动的认识。(1min)目标一:1、激发学生探究心脏跳动的奥秘。 【谈话引入】(播放心脏跳动的音频)同学们,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教师指导】在学生分享时,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心脏跳动的意义。【小结与过渡】的确,心脏不停的在跳动,同学们各抒己见,那到底心脏跳动有什么意义,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探究心脏跳动的意义,了解心脏工作的原理。时间:谈话引入1min。开展形式:交流讨论 学生分享:心脏的位置:心脏是不能直接看到的,心脏在两肺、之间膈肌下方胸腔正中偏左的位置。心脏连接着血管,血管分布在全身各处。血液循环系统: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人在不同状态下,心脏跳动的速度是不一样的。心脏跳动能使血液流向身体的各个部位,为身体运输营养,维持生命活动。 【实验要求】: 1.将所需实验材料整齐排放在桌面上。 2.将透明胶管的一段连接吸耳球的细长管,另一端放入红色液体中。 3.学生1观察记录,学生2反复挤压吸耳球1分钟。 4.实验结束后,将材料归位。 【教师指导】在学生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推测实验现象说明了心脏“工作”的什么原理。重点关注学生是否推测出模拟实验材料和心脏、血管和血液的关系。【小结】我们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当我们反复挤压吸耳球,液体不断地被吸入何排除吸管,由此可见,当心脏收缩时,血液由心脏进入血管流到全是各处;当心脏舒张时,血液由血管流回心脏,心脏的不断跳动血液就不断地流出和流入血管,心脏的不停跳动为血液的流动提供动力。时间:实验2min 交流2min 学生交流:1、在模拟实验中吸耳球模拟心脏;胶管模拟血管;红色液体模拟血液;手模拟心肌力。实验现象:1、当挤压吸耳球,红色液体通过胶管流出吸耳球,当放松吸耳球,红色液体通过胶管流进吸耳球。2、反复挤压吸耳球时,红色液体通过胶管不停的流出和流入心脏。3、反复挤压吸耳球一分钟,手感觉很累。 环节3:测量和比较心率(6min)目标3:学会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