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文化自信.默读课文,了解老人是在何种情况下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2审美创造.抓住关键句感悟老人无私奉献、绿化家园的精神,产生对老人的崇敬感。 3思维能力.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目。 教学重点 1.了解老人是在何种情况下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2. 感悟老人的精神,产生对老人的崇敬感。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目。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入: 1.同学们,请大家看图片,交流感受。 2.在祖国的晋西北,在一片风沙肆虐的土地上,有一位81岁的老人,在贫瘠的土地上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记者梁衡去拜访这位老人,在课文《青山不老》中了解他的故事! (齐读课题) 3.简介作者。 二、教学新课 (一)检查预习 大家都已经预习过课文了,现在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1.出示词语: 肆虐 盘踞 淤泥 劲挺 荡漾 绿洲 风雨同舟 三番五次 不紧不慢 如臂如股 谁来读一读这些词? 指名读,师生评价,纠正。生齐读一遍。 2.拿出课前填写的信息卡,学生交流。 采访地点: 采访对象: 性别: 年龄: 外貌特征: 感人事迹: 3.结合信息卡的内容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课文讲述了一位山野老农,将毕生的精力用于植树造林工作,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创造了一片绿洲,以此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子孙后代。) (二)了解奇迹,感悟精神 1.让我们一起真正走近这位老人,走进这不老的青山。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学习略读课文,我们一般可以从哪里入手?(课文前的阅读提示) (1)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2)这一奇迹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3)想一想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 2.学习任务一:快速浏览课文,画出老人创造的奇迹。 (1)交流反馈,出示句子: 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2)理解“了不起”: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了不起”? 点拨: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 十五年 八条沟 七条防风林带 三千七百亩林网 这一连串的数字背后是老人15年、5000多个日日夜夜的枯燥岁月;这一连串的数字面前却是满山遍野的绿! (3)请同学们一起读一读这句话,感受一下老人创造的奇迹。 3.学习任务二:这样一个了不起的奇迹是在什么情况下创造的呢? (1)请大家默读课文的2—3自然段,关注大环境是怎样的,结合单元语文要素“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写一写批注,师巡回了解情况。(板书:大环境) (2)指名学生反馈: ①出示句子: 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 点拨:“肆虐”, 什么叫“肆虐”?———任意残杀或迫害。文中指西伯利亚大风经常吹刮,给当地造成很大的破坏和损失。 在这里狂风肆虐到什么程度?我们来看看: 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县志:记载一个县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的专书。 出示晋西北环境图片。(看,这就是晋西北,黄沙漫漫,山野荒荒,干旱,霜冻,沙尘暴肆虐,据有关资料记载,晋西北气候恶劣,植被稀少,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属于沙尘暴高发区,素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无风三尺土,风起土满天”的说法。) 教师总结:在这样险恶的大环境下,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却创造出了这样的一个奇迹,真是不简单啊! ②当作者带着对晋西北环境恶劣,荒无人烟的印象来到老人居住的山沟里时,他却看到了——— 指名学生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是一个怎样的山沟? 过渡:老人用他的坚毅抵住了环境的恶劣,而他生活的小环境又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