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插秧歌 指尖泥香,诗行耕韵 ———《插秧歌》沉浸式阅读会 第二单元第6课 教学课件(情境版) 一、教学目标 诵读和赏析《插秧歌》,理解诗歌的语言特点,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发展批判性思维,提升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感受诗歌的韵律美、画面美和情感美,培养审美情趣,提升对诗歌的审美鉴赏能力 了解杨万里的生平及作品,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精神风貌,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01 02 03 04 二、教学过程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句诗句唤起了我们对自然美景的无限向往。今天,让我们怀着这种童真的心情,跟随杨万里走进他描绘的另一幅生活图景———《插秧歌》。 (一)【导语设计】 二、教学过程 1、作家简介 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学者称他为诚斋先生,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绍兴(宋高宗年号,1131-1162)进士,曾任秘书监,主张抗金。诗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并称“中兴四大家”或“南宋四家”。初学江西诗派,后转以王安石及晚唐诗为宗,终则脱却江西、晚唐窠臼,以构思精巧、语言通俗明畅而自成一家,形成了他独具的诗风,号为“诚斋体”。 (二)【背景介绍】 二、教学过程 2、文体知识 诚斋体因杨万里而得名。 其特点是: ①幽默谈谐,风趣活泼。他的诗多从寻常生活中取材,常常在诗中打诨说笑,涉笔成趣。如《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政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栏”。 ②多写自然景色,日常生活。他善于敏锐地捕捉日常生活中容易被人忽略的景象,摄入镜头,构成一幅情趣盎然的图画,如《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二)【背景介绍】 二、教学过程 2、文体知识 诚斋体因杨万里而得名。 其特点是: ③语言通俗明快,多用口语、俗语入诗使诗歌就像日常对话那样生动有趣。如《竹枝歌七首》(其一)“吴侬一队好儿郎只要船行不要忙” 诚斋体也有缺点。他的诗取材琐细,较少反映社会现实,气、意境都欠阔大,也有一些浅薄无聊之作。但诚斋体的出现,给笼罩在江西诗派风气下的诗坛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为宋诗开创了一个新境界。 (二)【背景介绍】 二、教学过程 3、时代背景 淳熙六年(1179),杨万里结束了在常州的官职,踏上返回故乡吉水的旅途。途经衢州之时正值农忙季节,见到农民们繁忙劳作景象的场景触动了诗人的心弦,《插秧歌》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创作完成的作品。 (二)【背景介绍】 兜鍪(dōumóu)、蓑衣(suō)、肩胛(jiǎ)渠(qú)、朝餐(zhāocān)、霎时(shà) 莳田(shì)、遍(pán) 1、字词积累 整体感知 解释词语,明确诗意。 兜鍪:古代士兵戴的头盔;这里比喻斗笠。 肩胛:肩膀后面接近颈部的部分。 渠:代指第三人称,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他/她”。 朝餐:早餐或进食早餐的行为。 半霎:短暂的时间间隔。 莳:种植或者移栽幼苗到田地中。 遍:全面覆盖的意思,在这里形容稻田被完全种满的状态。 照管:照顾管理,特别是针对家禽等物品的照料。 整体感知 种田的农夫将秧苗抛在半空,农妇一把接住,小儿子把秧苗拔起,大儿子再把秧苗插入水中。斗笠是头盔,蓑衣是战甲,但似乎没什么用,雨水从头上进入,直湿到肩胛。喊他停下来吃早餐好休息一会儿,那农夫低头弯腰,努力插秧,半天不回答。秧苗根部尚不牢固,栽种也还没完成,一定要照看好小鹅小鸭,不要让它们来破坏秧苗。 2、疏通诗意 整体感知 明确: 诗中的农夫是一位时时尽力、事事操心、忘我劳作的农人。 面对家人的呼唤,农夫“低头”“折腰”,继续劳作,甚至连抬头的功夫也没有。撷取田夫的肢体动作,塑造了一位无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