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芣 苢 第二单元第6课 采采芣苢,拾字见心 ———穿越千年的劳动诗声 教学课件(情境版) 一、教学目标 落实诗歌中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背诵课文 领会及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 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 01 02 03 04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圣人以为不习《诗》,都没法子说话,一开口就是鄙陋庸俗。它的语言方式就是谦谦君子雍容揖让的典雅之风。我们已经通过《关雎》和《蒹葭》倾听了先民的歌唱,领略了中国诗歌源头的美丽。今天,我们继续聆听先民的心声《芣苢》,感悟他们劳动的情景。 二、教学过程 1、文学常识 (1)《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05篇。《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二、教学过程 (二)【背景介绍】 1、文学常识 (2)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土风、民谣。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十五国风”,共160篇;雅是宫廷乐歌。西周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的地区)的音乐,又分小雅(74篇)和大雅(31篇);颂是祭祀乐歌,共40篇,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和商颂5篇。 二、教学过程 (二)【背景介绍】 1、文学常识 (3)诗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赋:直接铺陈叙述,直截了当地表达所要陈述的思想感情,是《诗经》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朱嘉:“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如《邶风击鼓》所言“‘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很直接、很热烈地将自己的爱情誓言表达出来。 二、教学过程 (二)【背景介绍】 1、文学常识 (3)诗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比: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朱熹:“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魏风.硕鼠》通篇用比。 兴:即起兴,用其他事物引出要说的内容。朱熹:“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如《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用“雎鸠鸟在河中叫”起兴。 二、教学过程 (二)【背景介绍】 1、文学常识 (4)《芣苢》是《诗经·周南》中的一篇。一般认为,周南指周以南之地,是周公旦的封地,即今河南西南部及湖北西北部一带。《周南》为十五国风之一,大多数诗是西周末年、东周初年的作品。《芣苢》是周代南方妇女在劳动中即兴口唱的民歌,明快而优美,是一首有着浓厚生活气息的劳动之歌。 二、教学过程 (二)【背景介绍】 2、作品简介 《芣苢》在《诗经》中,因其独特的朴素美和韵律美而受到研究者的好评。清代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旷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这段鉴赏十分准确的道出了《芣苢》的意境美,深得此诗个中三味。 二、教学过程 (二)【背景介绍】 字词积累 ①苤莒(fúyǐ):植物名称,即车前子,种子和草可作药用。 ②薄言:发语词,无实义。 ③有:取得、获得。 ④掇(duō):拾取、摘取。 ⑤捋(luō):用手掌成把地脱取东西。 ⑥祜(jié):提起衣襟兜东西。 ⑦纈(xié):把衣襟掖在腰间兜东西。 划分节奏 《诗经》以四言为主,整齐匀称,朗朗上口。在朗读时,以两个音节(即两个汉字)为一个节拍。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疏通诗意 采采:茂盛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