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课文内容分析 《文言文二则》是统编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一篇课文,由两篇文言文组成。《伯牙鼓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锺子期生为知己,后子期病死,伯牙摔琴断弦,从此再不弹琴。故事荡气回肠,伯牙与锺子期的真挚情谊让人感动,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广为流传。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对文言文的表达形式已有了初步感知,也了解了一些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知道借助注释理解基本内容。由于文言文特有的表达方式与学生日常使用的白话文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学生对于文言文依然有着初学的新鲜感与认知上的陌生感。本文虽篇幅短小,但是语言凝练隽永,寓意深刻。学生在理解文意,读懂文本揭示的道理方面具有一定的困难,只要他们有所体会即可。 教学目标 1审美创造.能借助注释,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通句子。 2思维能力.抓住“方”“少选”和“志”,通过想象,体会伯牙与子期心意相通的知音之情,感悟伯牙之志。 3语言运用.借助资料袋深入感受知音文化,熟读成诵。 教学重难点 1.能借助注释,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通句子。 2.抓住“方”“少选”和“志”,通过想象,体会伯牙与子期心意相通的知音之情,感悟伯牙之志。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孩子们,这段时间我们听了歌唱家彭丽媛,殷秀梅唱的《在希望的田野上》看了《童声咏经典》《经典咏流传》等艺术类节目,享受了音乐带给我们的美感。今天咱们要学习一篇文言文,讲的是一位春秋时期音乐家的故事。来,一起读读课题:伯牙鼓琴 2、“鼓琴”是什么意思?那“伯牙鼓琴”呢? 3、过渡:本篇文章选自《吕氏春秋·本味》,《吕氏春秋·本味》是战国末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的。全书共160篇。想一想以前我们是怎样学习文言文的呢?(《少年中国说》《古人谈读书》) 归纳方法:一读:读通(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二读:读懂(借助注释、插图,同桌讨论理解意思);三读:悟情,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四读:熟读成诵。 二、读通课文 1、师范读,注意几个多音字的读音和停顿。 2、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难读的句子 要求:1)读准字音 2)读出节奏 3)注意停顿和延长,读出文言的韵味 3、指名读,齐读。(正音:“少选”“以为”“复为”“哉”(文言语气助词,半包围,口字部))(读好“乎”读时适当慢些、延长,读出韵味) 三、读懂全文 1、教给学生理解文言文的方法:1)借助注释;2)借助插图;3)借助资料;4)同桌讨论 2、学生自学。 3、学生质疑,老师解惑。 重点指导:1)方:刚刚。2)“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中的“足”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值得) “复”,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再)。整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请几个学生翻译重要的句子。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请同学们自己结合课文注释,试着翻译全文。 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伯牙在弹琴时想着泰山,锺子期说:“弹得好呀,就像那巍峨的泰山.”一会儿,伯牙又想到流水.锺子期说“弹得好呀,就像那浩浩汤汤的流水.”锺子期死了以后,伯牙摔琴断弦,终生不再弹琴,认为世上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 四、感悟“知音”。 1、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他从伯牙的琴声中听到了什么?用“--”在文中画出来。 1)谁来读一读。钟子期从伯牙的琴声中听到了什么?(高山流水)“魏巍”这是一座什么样的山?一座直入云霄的山!一座巍峨耸立的山!来,咱们站在山顶的最高峰,再读读这句话!“汤汤”这是一条什么样的河?一条浩浩荡荡的河!一条波澜壮阔的河!来,咱们站在河的岸边,再读读这句话!(形容高山的词:孤峰突起、拔地而起,峰峦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