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18815

5.2《大学之道》课件(共50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日期:2025-11-2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86次 大小:1517964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2025-2026,必修,选择性,语文,高中,统编
  • cover
(课件网) 在中国,许多高等学府的校训都来源于《大学》 东南大学———止于至善 厦门大学———止于至善 香港大学———明德格物 河南大学———止于至善 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相关文学常识及文化背景。 2、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学习自主翻译第一自然段。 3、理解“三纲” 的内涵及关系。 基础知识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四卷四十九篇,主要内容是先秦的礼制。 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 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 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 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 体现了先秦儒家的 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中不仅阐述了精湛的学术思想,而且展示了一种纯熟、凝练而又文采绚烂的文学语言。 作品介绍 孔子教授弟子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但是文古义奥,不易通读,因而需多做解读以辅助理解。 六经中的“《礼》”,后来称《仪礼》,主要记载周代的冠、婚、丧、祭诸礼的“礼法”,受体例限制,几乎不涉及仪式背后的“礼义”。而不了解礼义,仪式就成了毫无价值的虚礼。所以,其弟子后学在习礼的过程中,撰写了大量阐发经义的论文,总称之为“记”,属于《仪礼》的附庸。 《礼记》的由来 由于《记》的数量太多,加之精粗不一,到了东汉,社会上出现了两种选辑本,一是戴德的八十五篇本,习称《大戴礼记》;二是戴德的侄子戴圣的四十九篇本,习称《小戴礼记》。 《大戴礼记》流传不广,北周卢辩曾为之作注,但颓势依旧,到唐代已亡佚大半,仅存三十九篇。 《小戴礼记》则由于郑玄为之作了出色的注,而风光无限,畅行于世,故后人径称之为“《礼记》”。 《礼记》的由来 作者简介 戴圣,西汉官员、学者,西汉经文礼学“小戴学”的开创者。生卒年不详,字次君,世称小戴,西汉梁(郡治在令河南商丘)人。 戴圣一生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与叔父戴德俱学《礼》于后苍,二人合称为“大小戴”。 宣帝时立为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任九江太守,编成《小戴礼记》即今本《礼记》。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礼记》第42篇,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宋代以前,《大学》一直从属于《礼记》。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学》简介 ”小学 “与“大学” “小学”主要教授学生“洒扫、应对、进———,“礼、乐、射、御、书、数”等基本礼节和文化基础知识(研究文字训诂、音韵方面的学问)。 “大学”二字在古代指“大人之学”,即伦理、政治、哲学等“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大学”指古代的一种学制,与小学相对。如《白虎通义》:“八岁入小学,十五入大学是也。”孔子开班教学,从事的正是“大学”之教。 解读题目 “大学之道” 意思是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 道:本指道路,引申为宗旨、规律、原则等 在这里指在学习政治、哲学时所掌握的规律和原则。 《大学》只有两千一百多字,课文节选的两段是开篇部分,只占全文篇幅的十分之一左右,但作为总纲,意义重大,后世学者常用“三纲八目”来概括。 大学之道①,在明明德②,在亲民③,在止④于至善。 ①大学:“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