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19159

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课件(共29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5-11-2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19次 大小:2396159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2025-2026,必修,语文,高中,统编,学年
  • cover
(课件网) 立德立心 力学力行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第5-6课时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 学习目标 1.感受诗歌的节奏美 2.联系特定的时代氛围,理解诗歌新颖的内涵与形式特征;体会诗歌的遣词造句与情感表达的关系 3.感受诗人借助意象所营造的氛围所抒发的情感,体会象征手法的运用 立德立心 力学力行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 立德立心 力学力行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風 月 無 邊 日本学者曾对泰山这块石碑上的“虫二”二字百思不得其解。 1961年,郭沫若登临泰山。看到二字,他沉思片刻便得解释,笑道“此作‘风月无边’,不过是古代文人的文字游戏罢了。” 指代风景无限美好,让观者心旷神怡,看不到边际。 立德立心 力学力行 二、知人论世 1 作者介绍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诗人、学者。1914年留学日本,1921年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成立创造社;1923年于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后,编辑《创作周报》《洪水》,提出“革命文学”主张;1928年起旅居日本,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后秘密回国。 2 作品介绍 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浪漫主义的天才诗人,代表作《女神》《星空》等。他的第一部诗集《女神》喊出了时代的真声音,震醒了一代青年,释放了被压抑的社会心绪,满足了时代精神的需求,而且从思想艺术上显示一种崭新面貌,为新诗地位的确立作出了重大贡献。 立德立心 力学力行 3 写作背景 由于“五四运动”狂涛的冲击,在日本求学的郭沫若组织爱国社团“夏社”,开展抗日运动,油印刊物。 他说“个人的郁积,民族的郁积,在这时找出了喷火口,也找出了喷火的方式,我在那时差不多是狂了” 当时郭沫若受国内运动冲击,毅然决定回国。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于是诗人写下这首关于“力”的赞歌。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字,反对旧文字。 立德立心 力学力行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立德立心 力学力行 感受诗歌的节奏,感受语言美 四、文本研读 1.如何理解诗歌标题的含义 “放号”是放声呼喊、呐喊、号叫的意思 háo 诗人设想他站在地球边上,“全方位”俯瞰着地球,把整个世界当成自己呼喊的对象,放声呼喊,纵情高歌。 立德立心 力学力行 2.本诗前三行有哪些意象 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意象 白云 空中无数白云翻涌 北冰洋 壮阔的北冰洋晴景 太平洋 太平洋波涛汹涌、排山倒海 展示了大自然雄伟和壮丽的景色 立德立心 力学力行 3.诗歌第四行有什么作用?结合这首新诗的背景,分析“滚滚洪涛”的象征意义。 (1)过渡,是由景入情的过渡它进一步突出了大海波涛汹涌的壮丽景象,又引发了最后三行--诗人面对壮丽景象的主观感受。 立德立心 力学力行 写这首诗的时候,诗人正在日本留学,“五四”运动所产生的伟大力波,直接震到了时刻感应着时代脉搏的郭沫若,是他得到了纵横挥写的创作契机。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表面上是太平洋的洪波,实际上也象征着五四运动的巨大声势。 “五四”运动对于中国,正如滚滚而来的洪涛一般,它正以巨大的破坏力,冲击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同时也以伟大的创造力建树崭新的科学与民主的现代文明。 (2)“滚滚洪涛”象征意义 立德立心 力学力行 4.怎样理解”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