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19982

2.6 水的作用 教学设计

日期:2025-11-18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50次 大小:21827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作用,教学设计
  • cover
第二单元 第6课时 水的作用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版本 科学·教科版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 年级 五年级 学期 上学期 单元 二 地球表面的变化 课题 第6课时 水的作用 教学目标 1.学生能说明水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描述其塑造的地貌。 2.学生能完成降雨模拟实验,分析水对地表的缓慢改变。 3.学生树立水蚀的动态认知,体会外力作用对地形的持续塑造。 核心素养 1.科学观念:理解水通过侵蚀、搬运、沉积缓慢改变地球表面地貌。 2.科学思维:通过模拟实验推理水蚀原理,培养逻辑分析能力。 3.探究实践:能完成降雨模拟实验,分析水对地表的影响。 4.态度责任:树立外力作用的动态认知,体会自然力量的持续性。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水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理解水塑造的地貌类型。 2.教学难点:理解水蚀作用的缓慢过程,区分水的外力作用与内力作用的不同。 教学流程 一、课前导入 【设计意图】以教材“聚焦”问题为切入点,结合水蚀地貌的视觉冲击,激发探究水如何改变地球表面的兴趣,明确本节课围绕水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及对地表的影响展开。 活动:展示教材中雨水冲刷土地和河流地貌的图片。 老师提问:“降落的雨水和众多的河流会给土地的样貌带来怎样的影响?会使地表发生怎样的改变呢?今天我们一起探究《水的作用》。” 二、探究新知 学习任务一:认识降雨给土地带来的变化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探索”板块的模拟实验,直观认识降雨的侵蚀作用,培养实验观察与推理能力。 1.任务内容 老师提问:“我们动手制作小山丘模型,在土壤表面撒上有颜色的沙子,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方便观察土壤和沙子的移动……” 老师继续提问:“用喷壶中的水喷洒小山丘的顶部,模拟降雨,观察‘雨水’对小山丘的影响,大家看到了什么变化?” 学生实验后回答:“有颜色的沙子被冲走了,土壤也被冲刷了……” 老师追问:“比较‘降雨’前后小山丘发生的变化,说说降雨对地表有什么作用?” 学生对比后回答:“降雨会侵蚀土壤,把土壤和沙子冲走……” 2.任务小结 通过降雨模拟实验,同学们直观看到了降雨对土壤的侵蚀作用,理解了降雨会冲刷地表,带走土壤和泥沙,初步认识了水的侵蚀作用,为后续分析河流地貌奠定了基础。 学习任务二:了解河流对地形带来的改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探索”板块的图片和资料,分析河流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理解河流塑造的典型地貌,培养信息分析与归纳能力。 1.任务内容 老师提问:“观察黄河第一湾和黄河入海口沙洲的图片,分析河流对地表的改变,黄河第一湾的地形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结合教材回答:“河流的侵蚀作用使河道弯曲,形成了黄河第一湾……” 老师继续提问:“黄河入海口的沙洲是怎样形成的?我国长江三角洲的形成和河流作用有什么关系?” 学生阅读资料后回答:“河流携带的泥沙在入海口沉积,形成沙洲;长江三角洲是长江携带的泥沙长期堆积形成的……” 2.任务小结 通过分析河流地貌的实例,同学们明确了河流通过侵蚀、搬运、沉积作用,塑造了弯曲河道、沙洲、三角洲等地貌,理解了水的外力作用在长期过程中对地表的强大塑造力,深化了对水改变地球表面的认知。 学习任务三:研讨水的作用及与其他地形因素的对比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教材“研讨”板块的问题,总结水的作用,区分水的外力作用与内力作用的不同,培养综合分析与对比思维。 1.任务内容 老师提问:“降雨会对地表产生怎样的影响?根据认识解释右图中沟壑的形成。” 学生回答:“降雨会侵蚀地表,形成沟壑;右图中的沟壑是长期降雨冲刷形成的……” 老师继续提问:“黄河第一湾和黄河入海口这两段河流具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地形地貌?” 学生推理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