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单元 第2课时 用水计量时间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版本 科学·教科版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 年级 五年级 学期 上学期 单元 三 计量时间 课题 第2课时 用水计量时间 教学目标 学生能说明水钟计时原理,掌握测量水流速度的方法。 学生能探究水流速度变化,理解古代水钟的设计智慧。 学生树立科学探究意识,体会古人计时智慧,养成严谨探究习惯。 核心素养 科学观念:理解水钟利用水流速度计时的原理。 科学思维:通过探究水流速度变化推理水钟设计逻辑,培养推理能力。 探究实践:能测量水流速度,分析古代水钟的计时原理。 态度责任:体会古人计时智慧,养成严谨科学探究态度。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测量水流速度,理解水钟计时原理与古代水钟结构。 教学难点:分析水流速度变化对水钟计时的影响,理解古代水钟控制水流均匀的方法。 教学流程 一、课前导入 【设计意图】以教材“聚焦”问题为切入点,结合古代水钟图片,引发学生对水钟计时原理的探究兴趣,明确本节课围绕水钟计时的设计与原理展开探究。 活动:展示教材中古代水钟的图片。 老师提问:“日影、燃香都曾被用来计时,古代人们还曾用水来计时,他们是怎样设计这种计时工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探究《用水计量时间》。” 二、探究新知 学习任务一:观察水流的速度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教材“探索”板块的实验,直观观察水流速度的特点,为理解水钟计时原理奠定实践基础。 1.任务内容 老师提问:“同学们,把透明塑料饮料瓶去底装水,瓶盖扎小孔让水缓慢流出,仔细观察,水流速度是保持均匀的吗?” 学生操作后回答:“一开始水流快,后来慢慢变慢……” 2.任务小结 通过观察水流速度的实验,同学们直观发现水流速度并非均匀,开始快后来慢,这一发现为后续探究水钟如何控制均匀水流、实现准确计时提供了实践依据,也引发了对水流速度变化原因的思考。 学习任务二:测量水流速度的变化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教材“探索”板块的测量实验,量化分析水流速度的变化,深入理解水流速度与时间的关系,为分析水钟计时的科学性提供数据支持。 1.任务内容 老师提问:“用刚才的瓶子装200毫升水,测量杯内的水积聚到50毫升时用了多少时间?” 学生测量后回答:“积聚50毫升用了×秒……” 老师继续提问:“推测积聚到100毫升、150毫升时,分别需要多少时间?实际测量后和推测的一样吗?” 学生推测并测量后回答:“推测的时间和实际有差异,因为水流越来越慢……” 2.任务小结 通过测量水流速度变化的实验,同学们量化发现水流速度随水量减少而变慢,积聚相同体积水的时间逐渐增加,这一结论让大家更清晰地认识到水流速度不均匀的特点,也为理解古代水钟如何控制均匀水流以实现准确计时的设计智慧提供了数据支撑。 学习任务三:探究古代水钟的计时原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探索”和“研讨”板块,观察古代水钟结构,研讨水钟计时的原理与水流均匀的控制方法,深入理解古代水钟的设计智慧。 1.任务内容 老师提问:“观察古代水钟的结构,思考它们是怎样用来计时的?” 学生结合图片回答:“通过水的流动来带动计时装置……” 老师继续提问:“水流的速度是均匀的吗?怎样才能让水以均匀的速度往下流?古代的水钟用水滴有什么好处?人们是怎样控制水以均匀的速度往下滴的?” 学生研讨后回答:“自然水流不均匀,可能通过调节装置让水流均匀;水滴比较稳定,古代水钟可能通过控制水位等方法让水滴均匀……” 2.任务小结 通过探究古代水钟的计时原理,同学们了解到古代水钟利用水流(滴)的规律性计时,同时认识到为实现准确计时需解决水流均匀的问题,推测古代水钟可能通过控制水位、设计特殊装置等方法让水流(滴)均匀,体会到古代水钟设计中蕴含的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