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教科版四年科学上册第二单元 第4课《一天的食物》 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教科版科学教材以 “探究式学习” 为核心,《一天的食物》这一课紧密围绕 “从生活现象出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的编排理念设计。在教材体系中,本节课前承 “人体生命活动需要能量” 的初步认知,后接 “食物中的营养”“怎样搭配食物才合理” 等内容,是 “生命世界” 与 “物质科学” 领域的交叉融合课,兼具实践性与科学性。 教材通过 “记录一天的食物”“给食物分类” 两个核心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自身生活经验出发,经历 “观察 — 记录 — 统计 — 分类 — 分析” 的完整探究过程。这种设计既符合小学中年级学生 “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的认知特点,也落实了教科版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建构科学概念” 的教学目标,同时渗透 “证据意识”“分类思想” 等科学核心素养,为后续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四年级学生,结合教科版教材的学习要求与学生实际情况,学情特点如下: 从认知基础来看,学生每天接触食物,对常见食物(如米饭、蔬菜、肉类)的名称、食用场景有生活经验,但对 “食物的分类标准”“混合食物的拆分统计” 缺乏系统认知,容易将 “鸡蛋面”“包子” 等混合食物误认为单一食物,这是本节课的认知盲区。 从探究能力来看,经过之前的科学学习,学生已掌握简单的观察、记录方法,但在 “按明确标准分类”“基于数据总结发现” 等探究环节仍需引导,尤其是面对多种分类方法时,容易出现 “标准混淆” 的问题。 从情感态度来看,“食物” 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乐于分享自己的饮食经历,且教科版教材注重联系生活,这为开展小组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兴趣提供了良好条件。 三、教学目标 依据《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教科版教材特点与学情,我将教学目标设定为三个目标: 1. 懂得除了呼吸之外,饮食是我们从外界获得能量的又一个重要活动。 2. 联系生活实际,回忆自己每天的饮食情况,说一说我们每天吃的食物有哪些。 3. 能根据一定的标准对食物进行分类,初步了解食物的特点,并通过记录的方式将分类的结果进行整理和描述。 五、教学过程 根据教科版 “提出问题 — 作出假设 — 设计方案 — 动手操作 — 得出结论 — 拓展延伸” 的探究流程,我将教学过程分为 “情境导入、探究实践、总结拓展” 三个环节,总时长 40 分钟。 (一)情境导入:联系生活,提出问题(5 分钟) (二)探究实践:动手操作,建构认知(28 分钟) 活动一:记录并统计一天的食物(15 分钟) 活动二:给食物分类(13 分钟) (三)总结拓展:梳理知识,延伸探究(7 分钟) 六、板书设计 为契合教科版 “简洁明了、突出探究主线” 的板书要求,我采用 “流程式” 板书,呈现课堂核心内容: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 “记录食物”“分类食物” 为核心,基本达成教学目标,现简要反思如下: 一、做得好的地方 1、用混合食物分解图帮学生分清单一食物,解决统计难点,多数学生能准确数出一天食物种类。 2、小组合作分工明确,学生参与积极,不仅学会记录、统计方法,提升合作能力。 3、从早餐导入,到课后记录家庭食物分类,联系生活实际,为后续学习打基础。 二、待改进的问题 1、部分学生选分类标准时依赖老师,没主动想更多方法(如按味道分)。 2、对食物特点讲解浅,没结合之前学的 “植物器官、动物身体” 知识深化。 3、小组活动中,没多关注学得慢的学生,少数人没完整参与。 三、下次改进办法 1、先让学生自由想分类方法,再补充,多给自主思考空间。 2、分类时结合旧知,引导学生从 “食物来源的器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