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21864

1.2.1 有理数的概念 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数学七年级上册

日期:2025-11-01 科目:数学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87次 大小:99256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1.2.1,有理数,概念,教学设计,人教,2024
  • cover
1.2.1 有理数的概念 教学设计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 数学》七年级上册(以下统称“教材”)第一章“有理数”1.2有理数及其大小比较中的1.2.1有理数的概念. 本节课的核心在于引导学生理解有理数的概念,学会从定义和正负性两个维度对有理数进行分类,让学生清晰认识有理数集合中各类数的构成. 2.内容解析 知识体系构建:有理数概念是在学生已掌握正数、负数以及用其表示相反意义量的基础上,对数的范围的一次重要扩充.它整合了小学所学的整数、分数,纳入负数,构建起完整的有理数知识体系,是数的概念从具体到抽象、从单一到多元的关键转变 ,为后续初中代数学习搭建基础框架. 后续学习基石:有理数概念是后续学习数轴、相反数、绝对值以及有理数四则运算等知识的根基.只有深刻理解有理数概念,学生才能准确在数轴上定位有理数,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几何意义与代数含义,进而熟练进行有理数运算. 数学思想渗透:通过对有理数分类,向学生渗透分类讨论思想与集合思想.分类过程中,学生能体会分类标准对结果的影响,感受集合元素的特性,培养逻辑思维与数学抽象能力,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掌握有理数的概念与分类方法.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目标 (1)掌握有理数的概念. (2)会对有理数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培养分类能力. 2.目标解析 对于目标(1),通过回顾小学学过的数,引入负数后进行整合,引导学生逐步理解有理数是整数与分数的统称.教学中结合生活实例,如温度、海拔等,让学生感受有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对于目标(2),在学习有理数分类时,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明白按定义分类(整数和分数)与按正负性分类(正有理数、零、负有理数)的区别与联系.设置多种类型的数让学生分类练习,强化分类能力,培养严谨的数学思维,使学生能准确运用分类方法解决相关问题.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1.概念混淆:学生易混淆有理数相关概念,比如误认为小数都是分数,不理解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属于分数,而无限不循环小数不属于有理数;对整数和自然数的范围区分不清,容易忽略 0 在不同概念中的特殊地位. 2.分类逻辑不清:在有理数分类时,部分学生难以把握分类标准,出现分类重叠或遗漏的情况.例如,在按正负性分类时,可能将 0 归为正数或负数;在按定义分类时,对一些特殊数(如 -2.5)的归属判断错误,无法准确将其归类到分数类别. 3.抽象理解困难:有理数概念具有一定抽象性,部分学生难以从具体的数过渡到抽象的概念体系.对于有理数作为一个集合的整体认知不足,不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在有理数分类中的体现,导致学习过程中出现理解障碍.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准确进行有理数的分类,避免概念混淆与逻辑错误.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回顾 1. 正数是大于___0___的数;负数是正数前加上符号__“-”(负)__的数; 0既_不是_正数,也_不是_负数. 2. 有时,为了明确表达与负数的相反意义,在正数的前面也加上符号__“+”(正)__号. 3. 如果一个问题中出现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就可以用__正数和负数__分别表示它们.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引导学生巩固上节课所学习的知识,并为有理数的引入做好铺垫. (二)新知引入 思考:在小学阶段和上一节中,我们认识了很多数. 回想一下,到目前为止,我们认识了哪些数? 还有一些小数:如-0.5,0. ,π=3.141592...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回忆所学过的数,同时举出相应的例子,一可以让学生复习旧的知识,二可以在所提问题中发现新的知识,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三)新知讲解 问题1:整数可以写成分数形式吗? 问题2: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