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23291

3.1 下雨了 教学设计

日期:2025-11-19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100次 大小:39342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下雨,教学设计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变幻的天气 1.下雨了 一、教学核心素养目标 1.科学观念:结合教材图片与文字,知道雨天包含雨前、雨中、雨后的系列现象,能通过“看、听、闻、摸”描述雨天的感官体验;了解雨天对人类生活、植物生长的双重影响,建立“天气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初步科学观念。 2.科学思维:在观察雨天现象时,学会运用“多感官对比”的思维方法梳理信息;在辩论“雨天是否是好天气”中,培养“一分为二看待事物”的辩证思维能力。 3.探究实践:能对照教材图片,运用眼、耳、鼻、手等不同感官主动观察、记录雨天现象;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完成“雨天感官观察表”,提升动手记录与合作探究的实践能力。 4.态度责任:激发对雨天自然现象的探究兴趣,乐于参与多感官观察活动;通过学习暴雨防护知识,树立“关注天气、安全避险”的责任意识,养成敬畏自然、珍爱生命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能运用眼、耳、鼻、手等不同感官,结合图片描述雨天(雨前、雨中、雨后)的典型现象;知道雨天对人类生活、植物生长的积极与消极影响。 2.教学难点:学会有序、全面地运用多感官观察雨天现象,并准确记录;辩证分析“雨天是否是好天气”,理解雨天影响的两面性。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雨前乌云、雨中场景、雨后彩虹等图片;雨天多感官素材包;“雨天感官观察记录表”“暴雨安全防护”动画短片;板书用的雨天现象简笔画。 2.学生准备:回忆生活中的雨天经历;准备图画本、水彩笔;一件雨具;预习“暴雨天气怎么办”。 四、教学过程 (一)问题与猜想(6分钟) 1.情境导入:教师出示教材封面“雨天小朋友打伞”的图片,指着图片提问:“同学们,图里的小朋友在做什么?这是哪种天气呀?”引导学生说出“下雨了”,引出课题。 2.问题聚焦:紧接着追问核心问题:“大家猜一猜,雨天会发生哪些现象?比如天空会变吗?地面会有什么变化?我们能听到特别的声音吗?” 3.大胆猜想:鼓励学生自由猜想,如“下雨前天空会变黑,有乌云”“雨中能听到哗哗的声音”“雨后可能有彩虹”,教师将学生的猜想简要写在黑板侧边,为后续探究铺垫。 (二)探究与结论(12分钟) 1.多感官观察引导:对照“雨前乌云”“雨中行人”“雨后树叶”的图片,说:“今天我们要像小科学家一样,用‘眼睛看、耳朵听、鼻子闻、小手摸’来探究雨天的现象,大家一起找线索。” 2.分组探究活动:将学生分成4人小组,发放“雨天感官观察记录表”,结合图片开展探究: 看:观察教材雨前图的乌云、雨中图的雨滴与积水、雨后图的彩虹和干净树叶,记录“看到了什么”; 听:播放雨声音频,结合教材“雨中哗哗响”的文字描述,记录“听到了什么”; 闻:引导联想雨后空气的味道,结合“泥土的气息”的提示,记录“闻到了什么”; 摸:“雨滴到手上很凉”的内容,记录“触摸到了什么”。 看:“天空阴暗,雨不停地落下来”。 3.集中交流与结论:各小组派代表分享探究结果,教师结合图片和文字补充引导,最终师生共同总结结论: 雨天现象:用眼睛看到天空阴暗、雨滴降落、行人打雨伞、穿雨衣;用耳朵听到雨声(哗哗);用鼻子闻到雨后泥土的气息;用手摸到潮湿、微凉的地面。 雨天影响:“雨水滋润小草”“行人打伞出行”的文字,总结积极影响(滋润植物、空气变清新)和消极影响(出行不便、地面湿滑)。 (三)反思与评价(7分钟) 1.个人反思记录:教师出示统一句式,引导学生结合探究过程和教材内容填空:“雨天里,我看到了(天空阴暗、雨滴降落、行人打雨伞、穿雨衣),听到了(哗哗的雨声),闻到了(雨后泥土的气息),触摸到了(潮湿的地面)。”让学生将答案写在图画本上,反思自己是否观察到了教材中的关键现象。 2.小组互评:以小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