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24529

第三单元第八课 唤醒我的创造力-教案 北师大版(2025)心理健康七年级上册

日期:2025-11-22 科目: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47次 大小:120654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第三,北师大,七年级,心理健康,2025,教案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第八课《唤醒我的创造力》 学科 心理健康 教材 北师大版(2025) 年级 七年级 课时 1课时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教材分析:本课程选自北师大版(2025)七年级心理健康教材第三单元,是“自我成长与潜能开发”主题下的核心课时。本课在单元中承担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既是对自我潜能的进一步探索,也是后续创新实践的思维铺垫。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正处于“形式运算阶段”,抽象思维能力初步发展,但仍依赖具象案例和直观体验。他们对“创造力”的认知普遍存在两大误区:一是将创造力等同于“发明新事物”,认为只有科学家、艺术家才有创造力;二是认为自己“没有创造力”,存在自我否定倾向。此外,他们在生活中常遇到小麻烦,但缺乏 “用创意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创造力的本质,掌握 “六顶思考帽”的内涵。过程与方法:能运用“六顶思考帽”工具,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能将课堂所学思维方法迁移到生活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建立“我有创造力”的自信心,培养主动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生理解并初步运用“六顶思考帽”进行多角度思考,掌握基础的创新思维方法。难点:将课堂所学思维方法迁移到生活中,培养主动创新的意识。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法。 教学准备:课件、白纸。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热身导入:圆的狂想曲(5分钟) 活动:教师在白板上展示一个标准的圆。提问:看到这个圆,你能想到什么?请在三分钟内,尽可能多地在纸上写下或画出你想到的东西。小结:同样一个简单的圆,在大家脑海中却能衍生出如此丰富多彩的形象。这其实就是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想象力,它是创造力的翅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八课———《唤醒我的创造力》,看看如何让我们的创造力展翅高飞。 独立思考并记录。学生分享答案 通过简单、开放的热身活动,快速激发学生兴趣,直观感受创造的多样性,自然引出课题。 (二)创造力,我们都有(10分钟) 教师提问: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才有创造力?只有像爱迪生、达芬奇那样的天才吗?讲述故事:《便利贴的失败与成功》在美国3M公司,科学家斯宾塞·西尔弗偶然发明了一种粘性很弱的胶水。它无法牢固地粘合物品,在当时被看作一个失败的发明,被搁置了多年。后来,工程师亚瑟·弗莱在教堂唱歌时遇到了烦恼:他用来标记页数的书签总是从乐谱里滑落。他渴望一种“能粘得住,又能轻松取下”的书签。这时,他想起了西尔弗那个“失败”的弱胶水。一个绝妙的点子诞生了!他将这种胶水涂在纸条背面,制成了最初的原型。这个解决小麻烦的创意,最终风靡全球,成为了我们今天每天都在使用的———便利贴。教师提问:便利贴发明的关键是什么?(是斯宾塞·西尔弗制造出弱胶水,还是亚瑟·弗莱想到了它的新用途?”)回答第一个问题,只有天才才有创造力吗?小结:创造力有时不仅仅是“从无到有”的发明,更是“发现联系,重新组合”的智慧。西尔弗提供了创造的“材料”,而弗莱则赋予了它新的“生命”,二者缺一不可。便利贴的灵感就来自于一个真实的小麻烦。这正说明了,创造力并非遥不可及,它常常就隐藏在我们对日常生活的细心观察和积极思考之中。创造力,我们每个人都有。 学生理解故事,通过思考和引导领悟内涵。 将故事的内涵逐层剥开,从理解事件本身,到领悟背后的思维方法,最终落脚到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完成本环节的核心教学目标。 (三)六顶思考帽(20分钟) 教师引导:创造力也可以通过思维训练得到提升。六顶思考帽是一种用途广泛的思维训练模式。教师介绍:详细介绍“六顶思考帽”的含义和作用。活动任务与要求:小组选择任务(设计班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