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年级下册 3.2《与世界深度互动》 教学设计 课题 3.2 与世界深度互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初中道德与法治“世界舞台上的中国”单元,是“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深化课时,承接上一框“中国担当”,从“影响”与“交流”两个维度,进一步解读“中国如何与世界紧相连”。前序课程已明确中国在国际舞台的担当表现,本课在此基础上,先梳理中国对世界在文化、经济、世界格局、全球治理四大领域的具体影响,再聚焦“文明交流互鉴”,探讨文明内涵、交流意义及借鉴方法,既回应“中国如何影响世界”的命题,也解答“中国如何与世界文明共处”的问题,为后续学习“中国的机遇与挑战”筑牢“中外互动”的认知基础,兼具实践性与文化性。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为初中生,其认知特点与学习基础呈现“三易三难”:一是“易感知”,学生通过生活场景(如吃西餐、看外国电影、听说“汉语桥”)、新闻热点(如春节被多国庆祝、中国高铁出口),能直观感受到中外互动,对“中国文化、经济影响世界”有初步认知;二是“易兴趣”,对文明成果(如青花瓷、金字塔、埃菲尔铁塔)、中外交流案例(如阿拉伯数字的传播)兴趣浓厚,乐于参与识别、讨论;三是“易理解”,对“文明交流能让世界更精彩”的浅层意义,结合生活经验可快速认同;四是“难系统”,对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仅能零散说出具体事例,难以归纳为“文化、经济、世界格局、全球治理”四大维度;五是“难辨析”,对“借鉴他国文明”的尺度(如“以我为主”的含义)理解模糊,易陷入“全盘吸收”或“拒绝借鉴”的极端,也易误认“中华文化最优秀”“主导世界文明”;六是“难关联”,虽知道文明要交流,但不清楚“自身如何参与中外文明交流”,存在“宏观认知与个人实践脱节”的问题。 核心 素养目标 1. 政治认同:明确中国对世界在文化、经济、世界格局、全球治理领域的影响,认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树立“中国与世界深度融合、共同发展”的观念。 2. 道德修养:通过文明交流案例(如青花瓷、榫卯技术与五线谱的互动),培养“尊重不同文明、包容差异”的道德品质,摒弃“文明优越”“文化排斥”的狭隘态度。 3. 法治观念:结合中国推动世界格局向“公平公正、多元共治”发展的实践,理解国际互动需遵循“和而不同”“互利共赢”的共识,初步树立“中外交流需守共识、讲包容”的法治意识。 4. 健全人格:通过辨析“中华文化最优秀”“主导世界文明”“消除文化差异”等错误观点,学会辩证看待中外文明关系,避免盲目自信或妄自菲薄,形成开放、理性的人格特质。 5. 责任意识:明确青少年在中外文明交流中的责任,既培养“关注中国对世界影响”的全球责任意识,也树立“主动学习中外优秀文化、参与文明交流”的个人责任意识。 重点 中国对世界影响的四大表现(文化、经济、世界格局、全球治理);文明交流互鉴的意义及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三大方法(学优秀、以我为主,多交往、寻智慧,品人文、不浅尝)。 难点 理解“以我为主、兼收并蓄”的内涵,区分“借鉴他国文明”与“全盘吸收”“拒绝借鉴”;辨析“中国影响世界”与“中国主导世界”“中华文化最优秀”的错误认知。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教师具体活动: 以问题引发思考:“如果没有中国,世界将会怎样?可能少了春节的热闹、高铁的便捷,还可能少了破解全球难题的中国思路。带着这个问题进入视频; 板书课题,明确本节课核心:围绕“中国对世界有哪些影响”“如何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两大问题展开; 3. 快速提问:“大家平时能感受到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吗?比如你知道哪些中国事物被外国人喜欢?” 学生具体活动: 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初步感知本节课主题; 明确核心问题,结合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