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年级下册 2.1《推动和平与发展》 教学设计 课题 2.1 推动和平与发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材分析 本节课承接“世界整体态势”的前置知识,又为后续学习“中国担当”奠定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教材以“和平与发展”两大时代主题为核心,通过历史数据、现实案例、国际行动与中国实践,层层拆解“为什么维护和平/消除贫困”“面临哪些阻碍”“怎样做”三大逻辑问题,既传递客观的国际形势认知,又渗透家国情怀与全球责任意识,符合初中阶段学生认知从“个人”到“国家”再到“世界”的递进规律。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初中生,其认知与心理特点对教学设计具有重要指引作用:一方面,学生已具备基础的历史知识(如两次世界大战、中国抗日战争),且通过新闻、短视频等渠道了解巴以冲突、贫困儿童等热点,对“和平”“发展”有直观但浅层的认知,容易产生情感共鸣;另一方面,学生对“霸权主义”“可持续发展目标”等抽象概念理解难度较大,且易将“维护和平、消除贫困”等同于“国家/国际组织的事”,忽视个人责任,同时对敏感的国际议题缺乏理性分析能力,需通过具象案例、互动讨论逐步引导。 核心 素养目标 1. 政治认同:认同“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两大主题”的论断,理解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推动消除贫困中的坚定立场与实际行动,增强对中国外交理念的认可。 2. 道德修养:体会战争的惨痛代价与贫困的危害,树立“珍爱和平、反对战争”“关爱他人、关注全球贫困”的道德观念,摒弃冷漠心态。 3. 法治观念:了解联合国、核不扩散条约等国际规则与组织在维护和平、推动发展中的作用,初步形成“以规则解决争端”的法治意识,认识到国际社会也需“守规矩”。 4. 健全人格:通过分析“第三次世界大战是否会爆发”“个人能否为和平做贡献”等问题,培养理性看待国际形势的思维,避免极端认知,形成开放、包容且负责任的人格特质。 5. 责任意识:明确维护世界和平、推动消除贫困不仅是国际社会与国家的责任,更是每个公民的责任,树立“从自身小事做起,为全球发展贡献力量”的责任意识。 重点 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掌握维护世界和平的原因、阻碍因素及具体做法;明确当今人类共同的发展课题、阻碍发展的因素及消除贫困的途径。 难点 理解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等抽象概念对世界和平的威胁;区分国际社会、中国、个人在维护和平、推动发展中的不同角色与作用;树立“个人与全球议题相关联”的责任意识。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 教师具体活动 展示“跷跷板”主题图片(一端和平/战争,一端饥饿/富足),提问引导:“大家看这张跷跷板,一端是战争与饥饿,一端是和平与发展,如果让你选择,你会把重心偏向哪一端?为什么?” 待学生发言后,总结学生观点,点明“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引出本节课课题———《2.1 推动和平与发展》,同时明确本节课核心关键词:和平、发展。 2. 学生具体活动 观察图片,结合自身认知思考问题,主动举手分享选择及理由(如“选和平,因为战争会死人”“选发展,因为饿肚子太难受”); 跟随教师引导,明确本节课主题与核心关键词,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以“跷跷板”图片为具象载体,替代抽象理论导入,符合初中生“直观认知优先”的特点,降低学习门槛;通过开放性提问激发学生思考,调动已有生活与认知经验,同时自然引出课题,为后续新课教授铺垫逻辑起点。 讲授新课 本节课新课教授围绕“和平”“发展”两大关键词展开,分两幕推进,每一幕均遵循“为什么—有哪些阻碍—怎样做”的逻辑,层层深入。 第一幕:维护世界和平 1. 环节1:探究“为什么要维护世界和平” - 教师具体活动: 1. 呈现两次世界大战核心数据对比表(参战国/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