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28813

2.6《水能溶解多少物质》说课课件+说课稿

日期:2025-11-20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47次 大小:520898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水能溶解多少物质,课件,课稿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水能溶解多少物质》说课稿 各位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本次说课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核心素养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以及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展开。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小学科学中的实验探究课,在学生已了解生活中部分物质能溶解于水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究物质溶解的规律。通过对比实验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溶解能力的差异,帮助学生建立 “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不同” 的科学概念,为后续更复杂的物质溶解相关知识学习奠定基础,在小学科学的物质科学领域具有重要的衔接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知晓食盐、白糖等物质能溶解在水中,对 “溶解” 有初步的认知和生活经验。但他们尚未思考过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是否有限度” 以及 “不同物质溶解能力是否有差异” 这类问题。同时,小学阶段的学生动手操作欲望强,但在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实验现象的细致观察和准确描述方面存在不足,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和规范。 三、核心素养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学情,制定以下核心素养目标: 科学观念:让学生明确水能溶解食盐和小苏打,并且清楚在一定量的水中,食盐和小苏打的溶解程度不同。 科学思维:引导学生初步建立直观模型,用于解释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程度,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建模能力。 探究实践:使学生能够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规范进行实验操作,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准确分析实验数据,最终得出科学的实验结论,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态度责任:让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养成认真观察、及时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责任感。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知道水的溶解能力是有限的,并且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一样。这是本节课需要学生重点掌握的核心知识,也是后续学习相关内容的基础。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对比实验,来比较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溶解能力的不同。对比实验对实验条件的控制要求较高,而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较弱,因此成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五、教学方法 为达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 “往水中不断加食盐和白糖能否一直溶解” 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实验探究法:以学生为主体,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对比实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观察实验现象、收集实验数据,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启发引导法:在实验设计和实验数据分析环节,教师通过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对比实验的设计要点和实验数据的分析方法。 六、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聚焦、探索、研讨、拓展四个环节,总课时为 1 课时。 聚焦环节(5 分钟):首先出示两杯等量的清水,向其中一杯加入少量食盐,另一杯加入少量白糖,搅拌后让学生观察现象,回顾 “溶解” 的概念。接着追问 “不断往水中加食盐或白糖,能一直溶解吗”,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探索环节(24 分钟):此环节是本节课的核心,分为两个活动。 活动一:先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如味精、鸡精、小苏打等。然后展示食盐和小苏打,提问 “它们的溶解能力一样吗”“如何证明”,引导学生初步思考实验探究的方向。 活动二:指导学生设计对比实验。先让学生预测食盐和小苏打的溶解能力强弱,再介绍对比实验的概念 ——— 只改变一个条件(此处为物质种类:食盐和小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