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31412

第19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教学评一体化】大单元整体教学

日期:2025-11-20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47次 大小:538140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教学,19课,抗日战争,胜利,教学设计,一体化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9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中流砥柱领航向,全民族抗战铸辉煌 设计意图 (一)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本课作为《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大单元的收官之作,上承第18课“全民族抗战中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战略格局,以“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为核心主线,将抗战叙事从“相持阶段的抗争”推向“最终胜利的达成”,形成“中流砥柱引领 — 胜利准备 — 战略反攻 — 历史回响”的完整逻辑链。教材围绕中共在抗战中的关键作用,串联全民族抗战、中共七大、战略反攻等内容,既呈现胜利的军事进程,更深入剖析中共引领抗战走向胜利的核心动因与深远影响。学好本课,能帮助学生在把握抗战完整历程的基础上,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这一核心观点,为认识近代中国历史发展方向提供关键支撑。 (二)教材内容的育人价值 深化历史思维与实证能力:通过分析中共七大文献、中共领导敌后抗战的史料、日军投降记录等多元材料,引导学生从“政治引领”“战略指导”“群众动员”“战场实践”等维度,构建“中国共产党是中流砥柱”的论证框架,提升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素养。例如,探究“中共如何通过战略部署引领全民族抗战”,需结合《论持久战》与敌后根据地建设史实综合论证。 升华抗战精神与家国情怀:从中共领导的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到张自忠等爱国将领的殉国;从根据地军民自力更生,到华侨支援前线,展现中共引领下全民族“同仇敌忾、众志成城”的精神风貌。通过梳理这些历史场景,激发学生对中共领导抗战的认同,传承“爱国奉献、坚韧不拔”的抗战精神,增强对党的领导的信任感与民族认同感。 构建正确历史认知与价值观:通过辨析“抗战胜利是某一力量单独促成”“中共在抗战中作用有限”等错误观点,引导学生认识胜利是中共中流砥柱引领、全民族协同、国际反法西斯力量支持的共同结果,树立“全面客观、以史为鉴”的历史观,理解“坚持党的领导是民族复兴的根本保证”的现实启示。 课程标准 了解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中共七大、战略反攻与日本投降的史实,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认识其伟大历史意义,体会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展现的民族精神。 素养目标 一、核心素养目标梳理“中流砥柱引领 — 准备 — 反攻 — 胜利”的时空脉络。(时空观念与史料实证) 运用唯物史观整合中共政治引领、战略指导、群众动员等史料,客观论证“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对中共抗战作用的片面解读。(历史解释与唯物史观) 感悟中共引领抗战胜利的艰辛历程,理解“党的领导是胜利的根本保证”,树立“爱党爱国、团结奋进”的家国情怀,增强为民族复兴奋斗的责任感。(家国情怀) 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政治、战略、实践层面);中共七大的内容与意义;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与伟大意义。 教学难点:从政治引领、战略指导、群众动员等维度,论证“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认识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大单元教学定位 单元主题: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大单元贯通总纲: 纵向时间串联:以“中共引领抗战”为主线,衔接“中共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中共开辟敌后战场与两大战场协同”、本课“中共中流砥柱作用与抗战胜利”,展现抗日战争从“局部抗战”到“全民族抗战”再到“胜利”的完整周期,凸显本课“中流砥柱作用总结与价值升华” 的核心地位。 横向维度拓展:从政治引领(中共推动统一战线、制定抗战路线)、战略指导(《论持久战》、敌后游击战)、战场实践(敌后战场反攻、配合正面战场)、国际协作(参与反法西斯同盟)四维展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