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33214

5.1《论语》十二章课件(共37张PPT)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日期:2025-11-1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91次 大小:1557326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必修,选择性,语文,高中,统编,学年
  • cover
(课件网) 《论语》十二章 导入: 若使有中学程度的中国人,每人到六十岁,都读过《论语》四十遍到一百遍,那都可成圣人之徒,那时的社会也会彻底变样子。因此,我认为,今天的中国读书人,应负两大责任。一是自己读《论语》,一是劝人读《论语》。 ———(选自钱穆《怎样读<论语>》) 《论语》究竟有何魅力呢?让我们走近它。 学习目标 1.学生通过回忆所学知识,说出《论语》文学常识,在教师课件 指导下归纳孔子思想主张。 2.学生通过当堂翻译练习,总结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能够准确地直译课文。 3.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分析文本蕴含的深刻哲理,能够解释“仁” “义”“礼”“君子”的概念的内涵,并且能够用所学知识评价 一些社会现象。 4.学生通过熟读课文,能够流利地背诵并默写全文。 任务一 知人论世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一、孔子其人 孔子 青年时期 孔子3岁丧父,家境贫寒。15岁立志于学。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30岁已开办私学。 孔子不被重用,带着弟子周游列国,“颠簸流离,游说列国,惶惶如丧家之犬,不可终日”。 52岁 从政鲁国 孔子升为鲁国大司寇,摄相事,是他从政生涯最高峰。 35岁 齐国经历 54岁 周游列国 鲁国国君鲁昭公与季平子一战失败后逃走,逃往齐国,孔子跟随而去,但思想未被重用,又返回鲁国。 返回鲁国 卒葬泗上 孔子68岁返回鲁国,继续从事教育和编订《春秋》的工作,儿子孔鲤、弟子颜回、子路先后离他而去,患病不愈而卒,终年73岁。 《论语》是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共二十篇,492章,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 在内容上以教育为主,也包括哲学、历史、政治、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正音: 自省 x ng 如乐何 文质彬彬 bīn 譬如 pì 未成一篑 kuì 八佾 yì 活动二:范读、齐读课文 yuè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合作探究:你认为孔子从哪方面阐释了“君子”的内涵? 孔子的“君子观” 《尚书·无逸》:“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 《诗经·大雅·泂酌》:“岂弟君子,民之父母。” 孔子之前关于“君子”的表述 位尊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要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第一章】 动词,吃饭 古代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的通称 勤勉 靠近 有才艺或者有道德的人 匡正 内在准备(无求饱、安) → 学习的目的不能只是物质。 外在行动(敏事、慎言) → 将学习落实到日常言行。 方向方法(就有道而正) → 为学习找到正确的路径和标准。 最终定义(好学) → 点明这一切的总和就是真正的学问。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译文:君子懂得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利益。 明白,知晓,这里也可译为“懂得” 【第四章】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