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34740

初中心理健康北师大版(2015)八年级全一册第一单元 好习惯促成长第一课 一心可否多用 教案(表格式)

日期:2025-11-02 科目: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59次 大小:2153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初中,教案,多用,可否,一心,一课
  • cover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心理健康 年级 八年级 学期 全一册 课题 第1课 一心可否多用 教学目标 认知“一心多用”:结合教材内容,了解“一心多用”的本质是“注意力快速切换”,知晓其对学习效率、任务质量的3类负面影响 。 掌握专注方法:熟记“注意力测试三方法”“专注学习四技巧”及“干扰排除策略” 。 自我诊断能力:能通过注意力测试,客观评估自身注意力水平及“一心多用”的程度 。 专注实践能力:能运用专注技巧与干扰排除策略,在学习场景中减少注意力分散 。 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结合教材实验与案例,剖析“一心多用”的本质及对学习的危害 。 掌握注意力测试方法与专注学习技巧,能在实际学习中初步应用 。 2. 教学难点 突破“认知从‘认为一心多用高效’到‘认可专注更优’的转化”难点:避免学生因习惯“一心多用”而不愿改变。可结合教材“注意力实验”,组织学生开展“单任务vs多任务”对比实验,用数据直观展示专注的高效性 。 攻克“行动从‘知道专注重要’到‘持续保持专注’的深化”难点:防止学生初期尝试专注却因干扰反弹。通过“专注打卡计划”实现———设定每日专注小目标,记录专注时长与干扰源,每周复盘调整,逐步提升专注时长 。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高效”的误区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思考一个问题:“边写作业边听音乐,真的能提高效率吗?”生活中,很多同学觉得“一心多用”能节省时间,比如边背单词边刷短视频,边听课边画画。但神经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一次只能高效处理一项复杂任务,“一心多用”时,注意力会在不同任务间快速切换,反而浪费时间。今天这节《一心可否多用》课,就让我们一起用科学的方法,揭开“一心多用”的真相 。 学生活动:“行为习惯调查”———学生匿名填写“我的‘一心多用’行为”问卷(如“是否常边写作业边用手机”“平均每天‘一心多用’的时长”),教师统计结果后引导“这些行为真的让我们更高效吗?接下来的实验会告诉我们答案” 。 设计意图:结合教材问题与科学研究切入主题,通过行为调查让学生直面自身“一心多用”现状,引发对“效率”的思考,激发探索真相的兴趣 。 (二)新知探究(30分钟):专注的“秘密武器” 1. 第一部分:做实验—揭秘“一心多用”真相(10分钟) 师:结合教材“注意力实验”栏目,我们开展两组对比实验:①“单任务组”:在3分钟内,完成10道简单数学计算题(如25×4、36÷6);②“多任务组”:在3分钟内,交替完成10道同样的数学计算题和背诵5个新单词。实验结束后,统计两组的任务完成量与正确率 。 实验结果分析:通常单任务组的计算正确率更高、完成速度更快。这说明“一心多用”时,大脑需要不断切换注意力,导致反应变慢、错误率上升。教师结合教材中“注意力切换损耗”的知识点,讲解“一心多用”本质是“注意力碎片化”,会降低学习效率 。 学生活动:“实验分享与讨论”———参与实验的学生分享自己在两组任务中的感受(如“多任务时感觉脑子不够用”“计算时总想着背单词”),分组讨论“实验结果说明什么”,教师总结“复杂任务中,专注比一心多用更高效” 。 设计意图:通过教材实验的实操化开展,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一心多用”的低效,用数据打破认知误区,为后续专注方法学习奠定认知基础 。 2. 第二部分:测专注—了解自己的注意力水平(10分钟) 师:根据教材“注意力评估”工具,我们可以通过三种方法测试注意力:①“数字划消测试”:在1分钟内,从杂乱的数字表中划掉所有“7”,统计划对数量与漏划数量;②“听觉注意力测试”:教师朗读一串混合数字与字母(如“3 A 8 B 5”),学生听到数字时举手,统计反应正确率;③“任务专注度自评”:根据教材量表,自评“写作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