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34900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同步课件(共27张PPT)

日期:2025-11-05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47次 大小:1920471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8课,三国,隋唐,文化,同步,课件
  • cover
(课件网) 导入 佛 道 儒 画面上红衣罗汉法相庄严,端坐于绿柏与菩提树下,孔子与老子各坐一侧,正是儒释道三家一起讨论玄学的场景。 《三教图》 儒学 时代 发展 汉武帝时期 魏晋南北朝 隋唐时期 唐朝 正统地位,发展繁盛 吸收佛、道精神 “三教合归儒”,儒主,调和吸收佛、道 三教并行,儒正统受挑战;复兴儒学 1、儒学的发展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材料: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 ———韩愈《谏迎佛骨表》 背景:佛教、道教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目的:维护封建统治,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观点:以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 思考: 结合材料及所学,思考儒学复兴的背景、目的和观点。 1、儒学的发展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材料一:任何时代,苦难中的人民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对暴政反抗,一是籍宗教信仰,寻找未来的幸福。自从二世纪黄巾农民大暴动以来,中国境内从没有停止过战争。从事战争的人投入战争,没有从事战争的人,如妇女、儿童和老年人,大都投入宗教,希望神灵能赐给在战场上作战的孩子们和在家的家人平安。 ———柏杨 《中国人史纲》 问题探究1:根据材料和所学,分析魏晋南北朝时佛教、道教兴起的背景 战争频仍,社会动荡;儒学倡导的“三纲五常”受到挑战;人们需要对生老病死的合理解释,心灵需要安慰。 2、佛道兴起背景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3、根据材料和教材第三段,分析佛教、道教兴起的影响? 材料一:“正光已后,天下多虞,王役尤甚,於是所在编民,相与入道,假慕沙门,实避调役,猥滥之极。” ———《魏书·释老志》 影响:佛教盛行,广修寺庙,严重影响到政府的财政收入。争夺劳动力,影响小农经济的发展。此外,也违背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材料二:“竭财以赴僧,破产以趋佛,而不恤亲戚,不怜穷匮。……家家弃其亲爱,人人绝其嗣继。致使兵挫于行间,吏空于官府,粟罄于惰游(指僧侣的游手好闲),货殚于土木(指修建寺院)。 ———范缜《神灭论》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龙兴寺佛造像残件 『北魏·青州博物馆』 这尊断臂佛像,见证了轰轰烈烈的灭佛运动。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4 .反佛与灭佛 三武灭佛 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这三次事件的合称,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范缜(约450年—515年) ▲ 形神之辩 范缜“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针对佛教、道教的盛行,魏晋南北朝时统治者采取了哪些措施,结果如何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代,是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却是精神上极度自由、解放,最富于智慧、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宗白华(中国现代新道家代表人物) 宋 佚名 虎溪三笑图 成一团,不和气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现代 萧和 虎溪三笑图 从“三教并行”到“三教合一”,反映了中华民族由接受避世、狂迷的宗教思想,进而改造消化它。清醒的理性主义战胜了反理性的神秘迷狂,这一个重要而深刻的思想意识的形成。 ———许倬(zhuo)云 (台湾历史学界的耆宿) 《万古江河》 成一团,不和气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拓展:魏晋玄学】 (1)背景: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 (2)内容:思想上,主张虚无的“道”,宣扬“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政治上,主张“无为”;生活作风上要任其“自然”,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 (3)影响:形成了寄情山林、纵酒清谈的社会风气。 魏晋时人注重《老子》、《庄子》和《周易》,称之为"三玄"。而《老子》、《庄子》则被视为"玄宗" 魏晋玄学:中国魏晋时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