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选择性必修上册5.1《<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志于学”“不惑”“耳顺”“从心所欲不逾矩”等关键词句,准确翻译并理解文意。梳理“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等经典语句的语法结构与逻辑关系。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对比分析(如“志向的坚定性”“学与思的关系”),培养辩证思维与批判性思维。梳理“立志→为学→修身”的逻辑链条,理解君子成长的阶段性特征与循环提升规律。 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孔子语言的凝练性与哲理性(如对比手法、比喻修辞),体会古典文本的简约之美。鉴赏颜回“不改其乐”、孔子“乐以忘忧”等精神境界,提升对高尚人格的审美感知。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儒家“君子”人格的核心内涵(德才兼备、修己安人),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修身立德”的价值观。联系当代生活,思考君子之道对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 积累“志于学”“不惑”“耳顺”“从心所欲不逾矩”等关键词句,准确翻译并理解文意。梳理“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等经典语句的语法结构与逻辑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叩问“君子”本质 导入语:“你认为‘君子’是天生的吗?为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后) 引用孔子自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并提问:“这段话揭示了什么?” 思考并回答对“君子天生论”的看法; 观察孔子的人生轨迹,初步感知“君子是后天修炼而成”的结论。 设计意图:以问题激活思维,通过孔子的人生阶段引出“君子成长密码”的探究主题,明确学习目标。 二、任务一:成长的起点———立志:人生的“定盘星” 活动设计: 1. 关键句: 原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提问:“‘志于学’为何是起点?‘志’的坚定性如何体现?” (结合《孙子·军争》“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对比,强调个人志向不可外力改变。) 2. 深度追问: 资料补充:《论语·子罕》“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强调主观意志的决定性)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我的志向是什么?如何像孔子一样坚守它?” (分享后教师点评,引导联系实际) 设计意图:通过经典对比与生活联结,理解“立志”是君子成长的根基,培养目标意识与坚持品格。 三、任务二:成长的路径———为学:修炼的“方法论” 活动设计: 活动1:如何学习?———方法与态度 1. 学习方法: 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教师引导: “时习”= 定期复习?结合学生经验提问:“你如何‘时习’?感受到快乐了吗?” (引出“知新”是快乐的根源———通过复习发现新理解。) 对比“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礼记·学记》),理解“知新”需独立思考。 辩证分析“学而不思”与“思而不学”的弊端(引用孔子“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2. 学习态度: 原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教师引导: 解读“为学三境”(知之→好之→乐之),提问:“你有过‘乐学’的体验吗?” (联系兴趣学科说明) 分析“三人行”的学习智慧 (向他人优点学,从缺点反思自己) 感悟“逝者如斯夫”的惜时之思 (类比当代“时间管理”的重要性) 设计意图:通过文本细读与生活关联,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乐学态度与开放心态。 活动2:为何学习?———目标导向 原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教师提问:“远方的‘朋’为何而来?与‘学而时习之’有何关系?” (引导学生理解:学问精进后吸引志同道合者,共同切磋是更高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