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38109

【核心素养】5.16.1 神经系统的调节 教案--苏教版(2024)生物八上

日期:2025-11-27 科目:生物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40次 大小:94143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生物,2024,苏教版,教案,核心,调节
  • cover
/让教学更有效高效备课|生物学科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与 核心素养 生命观念:通过观察神经系统结构图和神经元模型,认识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和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脊神经)构成,理解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树立 “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的生命观念;明确人体运动在神经系统支配下,由肌肉、骨、关节协同完成,认同人体是统一的整体。 科学思维:通过分析前臂神经受损的案例,推理反射弧各部分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区分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结合巴甫洛夫的狗实验,归纳条件反射的建立与消退规律,培养逻辑推理和归纳总结的科学思维。 探究实践:参与 “膝跳反射” 实验,能规范操作并观察记录现象,验证膝跳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完成 “测定学习活动的时间” 实践,通过记录一笔画、走迷宫的完成时间,分析复习强化对条件反射建立的影响,提升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能力。 态度责任:通过了解神经系统对生命活动的重要调节作用,关注自身神经系统健康(如避免运动损伤神经);结合学习活动中 “熟能生巧” 的现象,认识复习对知识巩固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小组讨论和实验中,培养合作交流、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学习重点 通过观察神经系统组成示意图、触摸脊柱(感知脊髓位置)及分析神经元结构,掌握神经系统的组成(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和神经元的结构(细胞体、树突、轴突),理解神经系统的结构与调节功能的联系。 通过“手指遇烫缩手”的实例分析、绘制反射弧示意图及“膝跳反射”实验,明确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掌握反射弧的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及反射的过程。 通过分析上臂屈肘、伸肘动作中肌肉的收缩与舒张,理解人体运动在神经系统支配下,由骨骼肌牵拉骨围绕关节完成的机制。 学习难点 通过分析前臂神经受损导致反射活动减弱的案例,结合反射弧示意图,推理反射弧某一结构受损对反射活动的影响,理解反射弧结构完整性是反射发生的前提。 通过对比非条件反射(如膝跳反射)和条件反射(如狗对铃声分泌唾液)的形成过程,区分二者的差异,理解人类特有的条件反射(对语言、文字的反应)的形成机制。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观察法 【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教学课件:包含神经系统组成图、神经元结构示意图、反射弧动画、巴甫洛夫实验视频、关节和肌肉结构图等。 教具: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模型、神经元模型、橡皮小锤、凳子、一笔画和走迷宫图纸、学习活动时间记录表(表 16-1)。 案例材料:前臂骨折伤及神经导致反射障碍的案例文本,分发给各小组。 (二)学生准备 预习教材中 “神经系统的构成”“反射与反射弧” 的内容,初步了解基本概念。 准备笔记本、铅笔、橡皮,用于记录实验现象和绘制反射弧示意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神经系统的构成+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情境提问:“同学们,当手指不小心被仙人球刺戳破时,我们会立刻缩回手;被妈妈爱抚时,会感到快乐。这些疼痛和快乐的感受,以及缩手的反应,都和哪个系统的调节有关呢?”(引导学生回答“神经系统”) 引出主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神经系统的调节》,探索神经系统如何控制我们的感觉和反应。” (二)新课讲授:神经系统的构成(15分钟) 自主阅读: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神经系统的构成”部分,思考“神经系统由哪两部分组成?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各包括什么?” 直观讲解: 展示中枢神经系统模型(脑、脊髓),说明脑位于颅腔内,脊髓位于脊柱的椎管内,二者是神经系统的“指挥中心”。 结合课件,介绍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从脑发出,支配头部器官)和脊神经(从脊髓发出,支配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