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新青岛版三上科学第三单元第15课《风是怎样形成的》教学设计 (对应大单元活动6:校园风能工程师) 一、活动主题 解码风的密码———校园热能工程师挑战赛(终极能源任务) 二、课程标准依据 核心概念 10.地球系统(大气运动) 学习内容 10.1 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 学段目标 ①解释风的成因; ②设计模拟实验验证气流运动(3~4年级) 三、教材分析 1.核心内容:通过冷热空气对流实验,探究风形成的本质及风能应用。 2.实验重点:可视化气流运动,建立“温差→气压差→风”的简化模型。 3.跨学科融合:地理(季风气候)、工程学(风力发电)、环保(清洁能源)。 四、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理解风是冷热空气流动形成的自然现象 科学思维 通过类比推理建立“温差-气压-气流”逻辑链 探究实践 设计风洞实验模拟海陆风,制作简易风力发电机 态度责任 培养环保能源意识;感悟中国风能科技领先地位 五、教学重难点 1.重点:冷热空气对流现象的观察与原理描述。 2.难点:理解“气压差驱动气流”(用“空气跷跷板”比喻化解)。 六、教学准备 1.材料包: (1)透明亚克力风洞箱(30×20cm)、蜡烛、冰袋 (2)香薰条(安全无烟)、风车叶片、小电机、LED灯 (3)红/蓝色素水(演示气流) 2.教具: (1)中国风电场分布图(新疆达坂城、江苏如东) (2)郑和下西洋帆船动画 3.安全:蜡烛防火垫、护目镜、通风环境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海岛救援! 教师活动: “热能工程师们!紧急任务———夏令营船队被困海岛,帆船无风寸步难行!船长说:‘只有造出风才能脱险!’你们能解开‘造风’密码吗?” 提问: “为什么海边白天风从海面吹向陆地,夜晚相反?” 学生活动: 1.观看帆船被困视频,分组讨论海风规律 2.猜想:“太阳晒热陆地,空气‘爬’上去?” 设计理念:用真实困境激发探究欲,地理谜题切入降低认知门槛。 (二)新授:风的制造工厂 任务1:看得见的风 风洞实验: 1.左侧点燃蜡烛(模拟热陆地),右侧放冰袋(模拟冷海洋) 2.点燃香薰条观察烟流:烟从__冰袋__→__蜡烛__方向流动! 关键发现:冷空气像“滑梯”,热空气像“电梯”———冷推热升形成风! 任务2:海陆风工程师 双瓶对流模型: 1.热水瓶(红)+ 冰水瓶(蓝)通过Y形管连接 2.滴入色素:红水下沉 → 蓝水上升 → 循环流动! 工程师笔记: 1.白天:陆地热→空气上升→海洋冷空气补位→海风 2.夜晚:海洋暖→空气上升→陆地冷空气补位→陆风 (三)深度探究:从帆船到风机 教师提问: “明朝郑和七下西洋靠季风航行,现代中国如何‘驯服’风?”(播放如东风电场视频) 学生发现: 1.风机叶片设计模仿鸟翼曲线(仿生学) 2.单台风机年发电量供5000户家庭使用 民族自豪感升华: “从郑和的智慧到‘华龙一号’风机,中国人把季风从航海助力变成绿色电源!全球每3台风机就有1台是中国造———这是东方智慧与地球的共舞!” (四)总结迁移:风能战士宣言(2分钟) 教师总结: “真正的工程师,既要懂自然(风之成因),更要护地球(风能利用)。现在请接受终极勋章挑战——— 迁移任务: 1.制作“校园微风发电机”:风扇叶+电机+LED 2.竞赛规则:3级风点亮LED组获“风能战士”勋章 金句升华: “不要问风能做什么,要问我们能为风做什么———把每一缕风变成照亮未来的能量!” 八、分层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 绘制海陆风形成图(标注冷热区/气流方向) ★:完成日间图 ★★:补充夜间图 ★★★:解释季风对农业影响 提升作业 测试不同叶片数的风力发电效率 ★:定性描述(如“三叶比六叶转得快”) ★★:测量电压值 ★★★:分析叶片数与扭矩关系 拓展作业 设计“青藏高原防风沙风电场” ★:标注风机布局 ★★:说明生态保护措施(如草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