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59552

初中生物学鲁科版(五四制)七年级下册4.6.2 神经系统的组成教案(表格式)

日期:2025-11-02 科目:生物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86次 大小:43829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初中,4.6.2,教案,组成,神经系统,七年级
  • cover
第 16 章 神经系统与神经调节 第 一 节 神经系统的组成第二课时 年级 初二年级 授课时间 2课时 课题 第 一 节 神经系统的组成第2课时 教材分析 本节通过膝跳反射实验与模型分析,引导学生从功能角度深化对神经系统的理解,属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模块的关键知识节点。教材以生活实例(眨眼、缩手)导入,强调反射的规律性与刺激-反应关联,通过可操作的膝跳反射实验,直观呈现反射现象与神经传导路径的关系。模型辅助环节(反射弧神经传导模型)将抽象结构具象化,帮助学生建立"反射弧五环节"的动态认知链,并借助思考题(如脊髓损伤影响、意识控制干扰)渗透高级中枢对低级反射的调控概念,为后续学习复杂神经活动(如条件反射)奠定基础。 本节内容紧密衔接生物学核心概念"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反射弧各组分(感受器→效应器)的协同运作机制,揭示了神经系统如何通过特定路径实现快速应答。教材设计的讨论问题(如疼痛与缩手反应的时序差异)引导学生从现象推导本质,符合初中生从具象到抽象的认知发展规律,同时渗透"系统观"(反射弧作为功能单元)和"进化观"(反射对生存的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定义反射: 准确描述反射是"神经系统对刺激产生的有规律反应",举例说明(膝跳、眨眼、缩手)。 阐明反射弧结构: 指认反射弧五环节(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概述各环节功能(如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效应器执行反应)。 分析实验现象: 解释膝跳反射中小腿抬起的原理;说明脊髓高位损伤后反射仍可发生的机制(低级中枢独立性);描述意识控制对反射的抑制作用。 理解反射条件: 明确反射发生需反射弧完整,结合实例判断反射弧损伤部位(如能感觉疼痛但无法抬腿对应传出神经/效应器受损)。 素养目标 生命观念: 系统观:构建"反射弧是神经调节功能单元"的认知模型,解释五环节协同实现刺激-反应的过程(如感受器到效应器的信号传递链)。 结构与功能观:对比脊髓(低级中枢)与大脑(高级中枢)在反射中的角色差异(如脊髓完成膝跳反射,大脑产生痛觉并调控反射)。 科学思维: 演绎推理:基于膝跳反射实验现象(如腿部受控时反射消失),推导"高级中枢抑制低级反射"的结论。 归纳分析:从多个反射实例(缩手、吮吸)中抽象反射的共性特征(规律性、需刺激、依赖神经系统)。 科学探究: 实验操作与观察:规范完成膝跳反射实验(叩击位置/力度控制),准确记录小腿反应并分析变量关系。 模型应用:使用反射弧神经传导模型定位信号传导路径,验证反射发生的结构基础。 态度责任: 健康意识:结合脊髓损伤案例讨论反射弧完整性对生命活动的意义(如交通事故防范); 科学应用:解释医学检查中膝跳反射的原理(评估神经系统功能),强化生物学知识在健康管理中的价值认知。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模拟膝跳反射实验,概述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教学难点】 理解反射的基本方式以及反射的结构基础; 说明反射弧的结构及功能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新课导入 在生活中,当一个物体突然掠过眼前,我们会马上眨眼;当手指无意间碰到灼热的物体,我们会立即缩回手,这是我们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 问题:这些反应具有什么特点?其发生的条件有哪些? 思考思考并尝试回答相应问题。 新知探究 一、 观察人体膝跳反射 【问题探究】 观察人体膝跳反射 实验目的 观察人体的膝跳反射,理解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器具材料 橡皮锤,反射弧神经传导模型。 实验步骤 1. 两位同学一组,一位是实施者,一位是受试者。 2. 受试者坐在椅子上,一条腿自然地搭在另一条腿上;也可以坐在高凳上,双脚离开地面自然下垂。 3. 实施者用橡皮锤快速、轻轻地叩击受试者膝盖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