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63285

22《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日期:2025-11-22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56次 大小:24300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 cover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伯牙鼓琴》是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是一篇文言文,行文简洁,流畅,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是东方文化的瑰宝。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伯牙鼓琴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音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并展开想象。 3.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欣赏,知音难觅的情感。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并展开想象。 教学难点 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欣赏,知音难觅的情感。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初识高山流水 播放《高山流水》古筝片段 1.听音乐,想象画面 师:同学们,课前我们先听一段音乐,闭上眼睛想想,这段旋律让你想到了什么画面? 学生自由分享感受 2.出示与课题关联的插画。 师:这幅图和刚才的音乐,都和一个千古流传的故事有关———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文言文《伯牙鼓琴》。(板书课题) 3.解读课题 师:“鼓” 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分享理解鼓字意思的方法。 4.梳理理解古文意思的方法 师: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理解古文意思的方法呢? 学生自由发言 师梳理小结:看注释、看插图、查资料、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都是理解古文的好办法,今天,我们用上这些方法一起学习《伯牙鼓琴》这则文言文。 5.全班齐读课题,注意读准节奏。 【设计意图】用音乐与图片营造氛围,降低文言文学习的陌生感,通过课题解读引导学生回顾文言文的学习方法,降低学习难度,激发学习兴趣。 二、读通读顺,理解古文内容 1.探究文本特点,初读正音 师:这是一篇文言文,和我们平时读的白话文不一样,同学们先自由读2遍,第一遍读准字音,第二遍圈出不理解的字词。 (1)指名朗读,重点关注多音字。 师:我们来看看这两个多音字到底怎么读?谁来试一试?你是用什么方法确定读音的?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少” 读 shǎo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为” 读 wèi 师小结梳理:同学们,遇到多音字我们可以借助注释来确定读音,这是个很便捷的方法,请你们在课本上标注读音。 (2)教师有节奏配乐范读。 (3)指名有节奏配乐范读。 (4)全班齐读。 2.梳理角色与线索 师:快速默读课文,找出故事里有哪两个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最核心的事是什么? (1)学生默读课文,找出两个主要人物,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学生自由发言 (2)师小结梳理:伯牙善鼓琴,锺子期善听。 3.了解文化背景 播放背景短视频,简介二人身份、相遇场景。 师:为什么这个故事能流传千年?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深入读课文。 【设计意图】通过 “初读正音 — 梳理角色 — 了解背景”,帮助学生快速把握文本基本信息,为理解内容与情感铺垫基础。 三、抑扬顿挫,品悟知音情深 1.读知音相遇,品心意相通 师:请同学们先自己读一读古文,然后用上我们回顾的理解古文意思的方法,结合屏幕上的注释,用自己的话把这篇古文每句话的意思跟你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1)学生轻声朗读 (2)小组合作,用自己的话每句话的含义。 (3)交流分享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清楚每句话的意思。 2.读伯牙鼓琴,析知音内涵 (1)体会“知音”的核心是心意相通:伯牙鼓琴,锺子期都能听懂吗?你们知道伯牙的知音是谁了吗?你们从哪两句话可以看出来?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 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2)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结合图片,引导学生想象高山的雄伟,河流的澎湃。 (3)情境朗读 师:当年的伯牙焚一炉香,席地坐于瑶琴之前,弹得忘情、投入。子期站在旁边,用心聆听,我们一起读——— 师: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