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你知道这个神兽叫什么名字嘛? 獬豸 獬豸(xièzhì) ,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体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类似麒麟,全身长着浓密黝黑的毛,双目明亮有神,额上通常长一角,俗称独角兽。它怒目圆睁,能辨是非曲直,能识善恶忠奸,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它能辨曲直,又有神羊之称,它是勇猛、公正的象征,是司法“正大光明”“清平公正”“光明天下”的象征,因此,它被称为中国法律的图腾。 防范与惩处 教育与引导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中国 西方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第9课 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 中华法系的特点:礼法结合 英美法系 大陆法系 罗马法 单元解读 第 8 课 中国古代的法律与教化 【课程标准】: 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 一、礼法相争———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二、礼法融合———封建王朝的法律与教化 目录 2.春秋:孔子创立儒学,统治者应该“为政以德”,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治理国家;主张克己复礼,主张恢复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 (一)德治思想的渊源 1.西周:统治者建立起以宗法制为核心的礼制,同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 有一定的进步性。(体现统治者的自我约束) 材料一:《尚书》里保存不少西周初年的政治文诰,每篇都说到如何治民。其中《无逸篇》说治民要“先知稼穑之艰难”,“怀保小民,惠(加惠于)鲜(穷人)鳏寡”;《立政篇》说“继自今文子文孙,其勿误于庶狱庶慎。”重农与慎狱尤为封建政治的重要纲领。......天子如果不能称职,皇天上帝就会改选别人。......要永命必须保民。 ———范文澜《中国通史》 一、礼法相争———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1.夏商周:夏《禹刑》,商《汤刑》,周《九刑》 (特点:都是习惯法,夏商重刑轻德,西周明德慎刑) (二)法治思想的渊源 一、礼法相争———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材料:夏商周时期颁行的刑书上只有刑名、刑种的规定,而无确切的罪名,人民对罪与非罪的区别只能依据传统的观念及社会道德、风俗习惯去加以甄别。 —武树臣:《中国成文法的起源》 2.春秋:郑国子产“铸刑书”—最早的成文法 3.战国:法家思想形成,主张“法治”、“刑治”; (三)德治与法治思想之争的表现: 1、早期:子产“铸刑书”引发辩论 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铸刑书”,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 叔向反对刊布法律,理由是刑罚适用于乱世,公布刑书会使老百姓更注重争端,而不顾道德礼义。 法治 德治 【思考】子产“铸刑书”有何深远的历史影响? 影响:宣告了成文法的诞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贵族特权,保护平民的利益。推动了各国立法运动的开展和以法治国观念的传播 学派 治国思想 治国手段 理论来源 儒家 法家 孔子:①为政以德 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孟子:①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主张德治, 仁和礼的手段 人性善 韩非:①君主要以法、术、势驾驭臣下。 ②君主赏罚分明,臣民必守法令。 ③“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主张法治, 法和刑的手段 人性恶 商鞅:保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颁行法令,奖励耕战) 一、礼法相争———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三)德治与法治思想之争的表现: 1、早期:子产“铸刑书”引发辩论 2、春秋战国:儒法之争--思想上的表现 法:法令、刑法 术:人主驾驭群臣的统治之术 势:人主的权力与威势 吾说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故吾以彊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 —《史记 商君列传》 (1)儒家主张通过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