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哺乳动物 一、教学核心素养目 1.科学观念:通过观察和比较,学生能初步建立“哺乳动物”的概念,知道哺乳动物具有胎生、哺乳、体表有毛、身体结构包括头、颈、躯干、四肢等共同特征,理解生物多样性与分类的初步意义。 2.科学思维:发展比较、归纳、推理等思维能力。学生能基于观察到的事实(如猫、狗、人、牛等),找出它们的共同特征,排除非本质特征(如尾巴),形成对哺乳动物类群的初步认知。 3.探究实践:通过小组合作、观察记录、资料收集等方式,经历“提出问题—观察比较—归纳结论—验证应用”的探究过程,培养科学探究的基本能力和合作意识。 4.态度责任:激发学生对动物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培养尊重生命、爱护动物的情感态度,初步建立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认识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胎生、哺乳、体表有毛、身体结构包括头、颈、躯干、四肢等,并能据此判断常见动物是否属于哺乳动物。 2.教学难点:理解“胎生”与“卵生”的区别,准确区分哺乳动物与其他类群动物(如鸟类、爬行动物);排除非本质特征(如尾巴)对分类判断的干扰。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哺乳动物特征卡片- 板书用大张纸或黑板、学生活动记录表 2.学生准备:课前观察身边的动物、记录其出生方式和喂养方式、笔记本和铅笔、小组合作学习用品。 四、教学过程(40分钟) (一)问题与猜想(5分钟) 1.教师创设情境:“同学们,我们知道小鸡是从蛋里孵出来的,小鸟也是从蛋里出来的,乌龟也是卵生的。那是不是所有动物都是从蛋里出生的呢?” 2.引导学生回忆已有经验:“你知道哪些动物不是从蛋里生出来的?它们是怎么出生的?” 3.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板书关键词(如“小牛直接生”“宝宝吃妈妈的奶”等)。 4.提出核心问题:“像猫、狗、人这样直接生宝宝、宝宝吃母乳的动物,它们还有哪些共同的特点?我们能不能给它们起个名字?” (二)探究与结论(15分钟) 1.观察与记录 分组观察课件中的动物图片(猫、狗、人、牛),完成《胎生动物特征观察记录表》,重点记录:身体结构(头、颈、躯干、四肢、尾巴等),体表是否有毛,幼仔出生后吃什么。 2.比较与归纳 小组汇报观察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比较: “这些动物的身体都有哪些部分?有没有尾巴?人有尾巴吗?”(引导发现尾巴不是共同特征) “它们的皮肤表面有什么?和小鸟的羽毛一样吗?” “它们的宝宝是怎么来的?出生后吃什么?” 3.形成概念 师生总结:像猫、狗、人、牛这样,身体主要包括头、颈、躯干、四肢,体表有毛,胎生,靠吃母乳长大的动物,叫做哺乳动物。 (三)反思与评价(8分钟) 1.判断练习 出示大熊猫、壁虎、豪猪的图片,提问:“它们是哺乳动物吗?为什么?” 大熊猫:有毛、胎生、哺乳→是 壁虎:卵生、体表有鳞片、不吃奶→不是 豪猪:有毛(刺是特化的毛)、胎生、哺乳→是 2.修正认知 引导学生反思:“我们刚才判断时,哪些特征最重要?有没有被‘看起来不像’迷惑?”(如豪猪的刺不是羽毛,而是毛的一种) 3.拓展思考 “你还知道哪些哺乳动物?它们生活在哪里?有什么特别之处?”(如鲸鱼、蝙蝠等特例,为后续学习埋下伏笔) (四)应用与迁移(7分钟) 1.分类游戏 提供更多动物图片(如兔子、蛇、鸽子、老虎、青蛙),小组合作将其分为“哺乳动物”和“非哺乳动物”两类,并说明理由。 2.联系生活 提问:“为什么哺乳动物宝宝出生后要吃母乳?这对它们的成长有什么好处?”(营养丰富、增强免疫力等) (五)阅读与新知(5分钟) 1.教师简要介绍:“除了我们今天认识的哺乳动物,地球上还有很多奇特的哺乳动物,比如生活在海里的鲸鱼,虽然看起来像鱼,但它是胎生、哺乳的;还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