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材料的用途》教案(第1课时) 【教材简析】 本课时是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多样的材料” 的第六节第一课时,是 “材料认知” 的入门内容,聚焦 “材料的分类” 与 “特性 - 用途的关系”。教材采用 “情境对比 - 体验探究 - 拓展应用” 的逻辑结构: 情境导入:通过 “古代与现代的衣服、交通工具、宇宙探索工具” 材料对比,引发 “材料为何变化” 的疑问,自然引出 “天然 / 人工材料”“单一 / 多种材料” 的分类。 探究环节:以 “手套” 为核心探究对象,设计 “戴手套体验” 活动,让学生通过触觉感受不同手套的特性(温暖、防烫等),再结合手套的材料(塑料、乳胶、耐高温材料),总结 “材料特性决定用——— 的核心逻辑;随后通过 “为职业选手套” 任务,强化这一逻辑的应用。 拓展延伸:介绍 “材料按用途分类”(电子、航空航天等),展示硅片、钛合金等实例,让学生了解材料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拓宽对材料用途的认知。 教材特点:以 “生活化素材”(衣服、手套、交通工具)为载体,符合三年级学生 “从生活到科学” 的认知特点;通过 “体验式实验”(戴手套)替代复杂操作,降低探究难度,同时注重 “对比思维”(古今材料)和 “关联思维”(特性 - 用途)的培养,为第二课时 “金属材料特性” 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 知道材料按来源可分为天然材料(如棉、麻、木)和人工材料(如涤纶、铝合金),按组成可分为单一材料(如木桌)和多种材料(如书包)。 理解 “材料的特性决定物体的功能和用———,能对应说出 3 种手套(一次性、隔热、毛绒)的材料、特性与用途。 了解材料按用途可分为电子材料、航空航天材料等,能说出 1-2 类材料的实例。 2.科学思维 对比古代与现代物品的材料,归纳 “材料从天然到人工、从单一到多种” 的发展规律,培养归纳思维。 分析 “职业需求 - 手套特性 - 材料” 的关系(如消防员需防高温 - 选隔热手套 - 耐高温材料),发展 “需求 - 特性 - 用——— 的关联思维。 3.探究实践 通过 “戴不同手套体验”,能观察并描述 “温暖”“不烫”“不沾手” 等感受,关联手套的材料特性。 能为医生、消防员、工人、环卫工选择合适的手套,写出选择理由,理由需结合材料特性与职业需求。 能将生活中的 5-6 种物品(如课桌、水杯、衣服)按 “来源” 或 “用——— 分类,填写分类表。 4.态度责任 对 “古代与现代材料的变化”“不同手套的特性” 产生探究兴趣,积极参与体验和讨论。 在 “为职业选手套” 活动中,感受 “材料选择要贴合实际需求”,树立 “科学服务生活” 的意识。 乐于分享自己的观察发现(如 “我戴毛绒手套很暖”),尊重他人的不同想法,培养合作交流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区分天然材料与人工材料、单一材料与多种材料,能举例说明。理解 “材料特性决定用———,能对应说出手套的材料、特性与用途。 难点:准确区分 “人工材料” 与 “天然材料加工品”(如涤纶 vs 棉布)。结合 “职业需求”,为不同职业选择合适的手套并说明理由(需关联需求、特性、材料)。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与问题 1. 情境对比:展示 “古代与现代物品” 图片(衣服:麻 vs 涤纶;交通工具:木船 vs 铝合金汽车;宇宙工具:青铜鼎 vs 碳纤卫星),提问:“古代和现代的这些物品,用的材料一样吗?分别是什么材料?”2. 引导分类:待学生回答后,板书 “麻、木、青铜” 和 “涤纶、铝合金、碳纤”,提问:“左边的材料(麻、木)和右边的(涤纶、铝合金),获取方式有什么不同?”“古代物品大多用一种材料,现代物品常用多种材料(如汽车有金属、塑料),这体现了材料的什么变化?”3. 引出课题:总结 “天然材料(直接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