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75914

【核心素养】6.1.1 无性生殖 教学设计--人教版(2024)生物八年级下册

日期:2025-11-27 科目:生物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72次 大小:27778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核心,素养,6.1.1,无性生殖,教学设计,人教
  • cover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 课题名称 6.1.1 无性生殖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命的延续和发展》的开篇之章。在七年级学习了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结构层次后,本章开始深入探讨生命是如何通过生殖实现延续和发展的。《无性生殖》 作为第一节,具有奠基性的作用。它不仅是学习后续“有性生殖”、“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基础,也为学生理解生物多样性、生物进化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储备。通过学习,学生将建立起“生殖”的初步概念,理解生物繁衍的多样性。 2、教学分析 教材通常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如马铃薯发芽、椒草叶生根)入手,引出无性生殖的概念,然后通过图示和实例详细介绍分裂生殖、出芽生殖、孢子生殖和营养生殖等主要类型,最后落脚于无性生殖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及其特点。本节内容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归纳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无性生殖的概念。 2、无性生殖的常见类型(特别是营养生殖)。 3、无性生殖的特点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1、区分无性生殖的不同类型。 2、理解无性生殖的本质(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生物学知识,对植物的结构(根、茎、叶)、细胞的分裂等有初步了解。该年龄段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和观察直观现象,但抽象思维能力仍在发展中。他们能够进行小组合作,但在归纳总结和深度思考方面需要引导。学生可能容易将“出芽生殖”与“营养生殖”混淆,对“孢子”这一概念感到陌生。对于无性生殖“后代与亲本高度相似”这一特点背后的遗传学原理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学习目标 生命观念:形成“生命的延续与发展可以通过不同的生殖方式实现”的观念,理解无性生殖是生物适应环境、延续种族的一种重要方式。 科学探究:通过观察实物、图片或视频,描述无性生殖的现象;能够设计简单的实验(如探究扦插枝条生根的条件),培养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科学思维:运用比较、分类的方法归纳无性生殖的多种类型;通过分析无性生殖的特点,推理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社会责任:关注无性生殖技术在农业生产、植物繁育中的应用,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激发学习的兴趣。 学习评价 自我评价表 项目 评价内容 掌握情况 很好 一般 不好 科学知识 1 无性生殖的概念 2 无性生殖的常见类型 探究能力 无性生殖的应用 科学态度 参与小组讨论与活动 小组评价表 评价内容 得分标准 成员一 成员二 成员 三 团队精神 5分:能高效分工合作完成任务 3分:重大问题能有效沟通 1分:各自独立,不能完成任务 实施能力 5分:能准确设计详细的实验过程和所用实验道具。 3分:能设计出大概方框架,但不够准确和详细。 1分:不能设计出任何过程和方案。 结果展示能力 5分:表述清晰完整,科学、客观、简洁。 3分:表述完整度和清晰度一般。 1分:不能有效表述实验结果和结论。 总分 设计思路 本设计遵循“情境导入-概念构建-探究深化-应用拓展-总结提升”的思路。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观察、讨论、比较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构建无性生殖的概念体系;利用多媒体和动手实践(如模拟嫁接),突破难点;最后联系现代科技与生产实际,升华知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教学流程 1、情境导入 (3分钟) 2、探究新知 (25分钟) 3、深化应用 (10分钟) 4、拓展与小结 (5分钟) 5、评价反馈 (2分钟) 学习活动设计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评价 展示发芽的马铃薯和开花结果的番茄图片。提问:“马铃薯埋到土里能长成新植株,它开花结果了吗?这种繁殖方式和我们熟悉的开花结果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