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钦州市钦北区大寺中学2025秋季学期高一年级上学期10月份考试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四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四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签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来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选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唐代科举考试中,考生可将自己的文学作品献给达官显贵或文坛名人以求推荐,称为“行卷”。这种做法( ) A.完善了科举选官制度B.扩大了统治社会基础C.体现了重文轻武风尚 D.带有荐举制残余特征 2.有学者指出,“鲜卑族人民构成了王朝主要军事力量。他们汇聚南北文明,兼容东西精髓,创造出奇迹般的辉煌,为古老的中华注入新鲜的血液”。与这一“王朝”相关的是( ) A.改革损害地主利益 B.完成封建国家统一 C.推动南方经济发展 D.引入魏晋门阀制度 3.《资治通鉴》记载:“永嘉之乱,中州之人避地河西,张氏礼而用之,子孙相承,衣冠不坠,故凉州号为多士。”北魏灭北凉后,魏太武帝将包括河西儒学文人在内的三万余户豪右迁到平城。这一历史现象反映了( ) A.中原战乱导致士族阶层整体南迁B.政权借文化认同维系统治合法性 C.北魏通过迁都实现民族文化交融D.文化中心转移推动科举制的萌芽 4.有学者发现,《旧唐书》《新唐书》等历史文献几乎不间断地记载了581———618年朝廷大兴土木、拓展周边的各种举措。这些举措( ) A.显示出统治者治国开明B.成就了唐朝前期的繁盛C.稳固了国家统一的局面 D.潜藏着隋朝猝亡的因素 5.图所示为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替示意图。①所代表的政权是( ) A.前秦 B.前赵 C.西魏 D.北魏 6.《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晚年曾总结自己的治国之道:“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下列史实能论证材料观点的是( ) A.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B.文成公主入藏C.联合回纥灭掉西突厥 D.唐蕃政治会盟 7.下表所示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部分措施。这些措施( ) 改革前 改革后 穿鲜卑服饰 以汉服为礼服 说鲜卑语 以汉语为“正音” 用鲜卑姓氏 改用汉姓 A.推动了民族交融B.强化了中央集权C.加快了国家统一 D.改变了民族布局 8.唐朝时期,国家规定“每丁一岁定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日准三尺。以其出绢而当庸直,故谓之庸。”这一规定( ) A.加强了政府对农民的控制B.有利于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 C.缘于两税法所产生的弊端D.改变了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 9.《通典》评价隋朝大运河说:“西通河洛,南达江淮……交、广、荆、益、扬、越等州,运漕商旅,往来不绝。”据此可知,大运河的开通( ) A.结束了南北分裂局面B.拉开了江南开发序幕C.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D.引发了隋末农民起义 10.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位期间大力改革,采取迁都、易汉服、说汉语、改汉姓、与汉人通婚等措施。这些措施( ) A.消除了民族间的隔阂B.推动了北方的民族交融C.有利于实现全国统一 D.避免了北魏政权的分裂 11.西晋前后,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这一现象有利于( ) A.江南开发和民族交融B.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C.中原农业的恢复发展 D.区域间长途贸易发展 12.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在边境要地广设节度使,并不断增加其权力。这一做法( ) A.将唐朝推向了全盛时期B.使国家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C.旨在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D.加强中央对边疆的有效管辖 13.南朝统治者常于某侨置州郡下注曰“别见”,意为该政区的汉晋沿革另见他处。官方叙侨州郡县沿革,大体皆追溯至对应实置政区的汉晋沿革。这一记叙方式旨在( ) A.安抚南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