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生平第一快诗,全诗以安史之乱为背景,通过神态描写(涕泪满衣裳)、动作刻画(漫卷诗书)、想象描绘(规划还乡路线),生动展现诗人听闻官军收复失地时“喜欲狂”的心情,深刻表达了其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诗歌运用层层递进的情感表达方式,将个人喜悦与家国命运紧密相连。 二、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通过杜甫“诗史”作品感受唐诗中蕴含的家国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语言运用:聚焦诗歌“白日放歌”“青春作伴”等凝练语言,体会古诗用词精准性与韵律美。 思维能力:通过对比安史之乱背景与收复失地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联想与想象能力。 审美创造:引导学生通过吟诵、画面想象感受诗歌“喜欲狂”的审美意境。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喜欲狂”的情感;把握神态、动作等描写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难点:理解诗人喜悦情感背后的家国情怀,体会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的联系。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 播放安史之乱相关的历史纪录片片段,展现战乱中百姓流离失所的场景,提问:“如果你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当听到收复失地的消息,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2. 展示杜甫画像及生平简介,引出课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板书课题并解读诗题含义。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创设历史情境,引发学生情感共鸣;介绍诗人背景,帮助学生建立对杜甫的认知;解读诗题,为理解诗歌内容奠定基础。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 指名朗读,纠正“蓟(jì)北”“涕(tì)泪”“衣裳(cháng)”等字音,强调朗读节奏。 3.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体会韵味,再全班齐读。 4. 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小组合作理解诗句大意。 设计意图:多种形式朗读培养语感,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字词讲解扫除语言障碍;小组合作理解诗意,锻炼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能力。 (三)精读品析,体会情感 1. 引导学生找出诗眼“喜欲狂”,联系成语体会诗人喜悦程度。 2. 神态之“狂”:分析“涕泪满衣裳”,结合背景体会诗人多年积压情感的爆发。 3. 动作之“狂”:解读“漫卷诗书”“放歌纵酒”,感受诗人喜悦至极的狂放行为。 4. 想象之“狂”:通过“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结合地图体会诗人归心似箭。 5. 深入探讨诗人喜悦源于国家安定,体会其爱国情怀。 设计意图:紧扣诗眼深入剖析,培养文本细读能力;结合背景体会情感根源,实现情感共鸣;感情朗读强化情感体验 。 (四)对比阅读,拓展延伸 1. 出示杜甫《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学生自由朗读。 2. 小组讨论这些诗句与本诗在情感表达上的异同。 3. 全班交流,教师总结杜甫始终心系天下的情怀。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阅读,拓宽学生视野,加深对杜甫诗歌情感与风格的理解;培养比较思维能力 。 (五)课堂总结,情感升华 1. 回顾诗歌中诗人“喜欲狂”的表现和爱国情怀。 2. 联系现实,引导学生树立爱国意识。 设计意图:回顾内容强化知识记忆,情感升华实现语文教学的育人价值。 (六)布置作业 1. 背诵并默写古诗。 2. 选择杜甫的另一首诗进行赏析,撰写短文。 3. 制作“杜甫诗歌中的家国情———主题手抄报。 设计意图:背诵默写巩固学习成果;撰写赏析短文锻炼读写能力;制作手抄报培养综合实践能力。 五、板书设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喜欲狂 神态 涕泪满衣裳 激动 动作 漫卷诗书 狂喜 想象 规划还乡 急切情感 爱国 爱民 心系天下 教案反思: 在本节课教学中,通过情境创设、多种朗读形式和对比阅读等教学策略,学生能较好地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喜欲狂”的情感和爱国情怀,基本达成教学目标。尤其是对比阅读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