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珀西·比希·雪莱 2.4 致云雀 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见过云雀吗?听到过云雀的叫声吗?这样的声音会引发你的哪些想象和联想呢?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雪莱笔下的云雀,诗人从云雀的叫声中联想到了什么,又有哪些不一样的感受,他想借助云雀表达什么。 素养目标 了解诗人雪莱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品味语言,分析诗歌中云雀的形象,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突破点二 赏析修辞句子的表达效果 赏析诗歌使用的浪漫主义手法,领会诗歌主题,理解诗人对光明的向往和理想的追求。 作者简介 1792年出生于贵族家庭,雪莱天资聪慧、资质非凡,当同龄孩子还在识字的时候,他已经开始写诗了。 12岁进入伊顿公学,1810年进入牛津大学, 1811年由于散发《无神论的必然》,被牛津大学开除。 1822年7月8日,诗人出海航行遭遇暴风雨,溺水而亡。 (Percy Bysshe Shelley 1792-1822)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作家 珀西·比希·雪莱 作者简介 珀西·比希·雪莱 雪莱被认为是历史上最出色的英语诗人之一,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抒情诗及政治诗,《致云雀》《西风颂》《自由颂》《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暴政的假面游行》等一直为人们传唱不衰。 作者轶事 科幻小说之母 雪莱的第一个妻子在1816年12月自杀去世,后来与生命中注定的伴侣玛丽结为连理(这位玛丽·雪莱是科幻小说先驱之作《弗兰肯斯坦》的作者,被誉为科幻小说之母)。 玛丽·雪莱 作者评价 徐志摩: 我实在够不上读他,因为太浓厚伟大了。他的小诗,很轻灵,很微妙,很真挚,很美丽,读的时候,心灵真是颤动起来,犹如看一块纯洁的水晶,真是内外通灵。 郭沫若: 雪莱是我最敬爱的诗人之一。他是自然的宠子,泛神宗的信者,革命思想的健儿。他的诗便是他的生命。他的生命便是一首绝妙的好诗。 背景链接 据雪莱夫人回忆,《致云雀》这首诗是1820年夏季的一个黄昏,雪莱在郊野散步时听到云雀的鸣叫有感而作。雪莱曾说:“一首伟大的诗,是永远泛滥着智慧与快感之流的不竭源泉。”《致云雀》几乎体现和容纳了雪莱诗论的全部要点。 背景链接 诗人在写这首诗的时候,黑暗恐怖正沉重地笼罩着整个英国。大规模的“圈地运动”使百姓流离失所,大批工人流落街头,到处是弱肉强食;严重的经济危机使国家物价飞涨,工人工资骤降,人民生活贫困;愤怒的工人因此起来罢工,捣毁机器,游行请愿,然而这一切行动均遭到统治阶级的血腥镇压。这种黑暗暴政几乎压得人透不过气来,因此人们对光明和幸福生活的渴盼非常迫切,而雪莱的这首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这一迫切愿望。 知识链接 英国圈地运动 圈地运动现象最早出现在12世纪,在14、15世纪农奴制解体过程中,英国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通过暴力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强占农民分地及公有地,剥夺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限制或取消原有的共同耕地权和畜牧权,把强占的土地圈占起来,变成 私有的大牧场、大农场。这就是英国历史 上的“圈地运动”。在欧洲,英国的圈地 运动最为典型,规模也最大。封建制度时 期,英国就已存在大规模圈地运动。 题目解读 “致云雀”中“致”是“送给”的意思;云雀是丹麦、法国的国鸟。文题点明了诗歌的歌颂对象。 云雀,以活泼悦耳的鸣声著称,高空振翅飞行时鸣唱,接着作极壮观的俯冲而回到地面。以食地面上的昆虫和种子为生。有高昂悦耳的声音。 在诗歌中,云雀是欢乐、光明、美丽的象征。 诗歌鉴赏 如何理解开头第一节的“你好啊,欢乐的精灵”? 诗歌以一声喜悦的问候开篇,热情赞美了云雀这欢乐的精灵不事雕琢的天籁之音,为全诗奠定了诚挚热情的抒情基调。 诗歌鉴赏 第二节诗主要表现了云雀怎样的特点? 这一节主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