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303116

第三、四单元觉醒小卷 习题课件(共97张PPT)

日期:2025-11-18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76次 大小:47759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第三,单元,觉醒,小卷,习题,课件
  • cover
(课件网) 第四单元 丰富的心灵 第三、四单元觉醒小卷 满分:150分 建议用时:150分钟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2024重庆缙云教育联盟期中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西方的戏剧十分注重情节,因而必然十分强调客观真实性,演员的演出力图逼真。 苏联戏剧教育家康斯坦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提出的“体验理论”,其实质就是强调逼真, 要求演员在演出中放弃自我本性,完全投入角色中去,以期最大程度地符合剧情的客观 真实性。如他在排演莎士比亚的《奥赛罗》时,是这样处理威尼斯的小船驶过舞台的: “小船要十二个人推着走,用鼓风机向口袋里吹胀了气,以此形成翻滚的波浪……在空 心的橹里灌上一半水,摇橹时里面的水便会动荡,发出威尼斯河水的冲击声。”显然,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舞台上一切的安排就是要让观众接受一个“客观真实的”、不容怀疑 的情节。 那么,西方观众是以什么样的心态来观赏戏剧的呢?他们通常会沉浸到剧中去,做 一个“事件过程”的偷窥者或目击者。因而,在剧场里,观众的内心即使被触动,也不敢 即席发声或者与他人交流,就像在现实中不敢打扰旁人的生活一样。走出剧场,他们感 受的焦点在于,评判演员和情节“像”还是“不像”,反思自己“知”还是“不知”。 中国的戏曲注重的是演员的表演,对戏曲的情节并不十分苛求。中国戏曲也强调逼 真,但这种逼真不是在对现实的细节模仿得惟妙惟肖的基础上,而是通过演员的表演, 把舞台上没有的东西“无中生有”地表现给观众看。如布莱希特看了梅兰芳表演的《打渔 杀家》后写道:“他表演一位渔家少女怎样驾驶一叶小舟,她站立着摇着一支长不过膝 的小桨,这就是驾驶小舟,但舞台上并没有小舟……”显然,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威 尼斯小船相比,梅兰芳表现的摇船少女在细节上与客观真实相去甚远,但在逼真度上却 各有千秋,因为观众衡量他们的尺度是不同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力图证明这就是真实, 所以从真实的角度来看,它还有种种不真;梅兰芳努力去表演得像真实,所以从表现的 角度看,它已经很像真实了。这就是中国戏曲与西方戏剧不同的立足点产生的不同结 果。 由于中国戏曲重心在演员的表现力,因而观众到剧场里去看戏,与其说看戏曲故事, 不如说看演员能力。最老练的观众常常不以戏曲故事作为看戏的选择,而以某一个演员 的不同角色、不同演技作为看戏的选择,所以中国戏曲剧场中,名演员的折子戏 (在名剧目中最能表现其演技的片段)专场往往比完整的戏曲故事演出更能吸引人。在 演员方面,重演技的结果锻炼出了演员超乎寻常的表现力,如青年演员能扮演老头子、 老太婆,老年演员能扮演小姑娘、小伙子;男演员能扮演女人,女演员能扮演男人。 从以上西方戏剧和中国戏曲的差别中可以看到:西方戏剧力图消除剧情、演员、场 景与观众之间的差异,力争消除欣赏主体与欣赏对象之间的差异,其成就也在这种“消 除”之中。中国戏曲很明确地显示着剧情、演员、场景与观众之间的差异,欣赏主体与 欣赏对象之间始终保持着审美距离,其成就也在这种“距离”之中。 (摘编自陈伟《中国戏曲点燃布莱希特的理论火花———从“间离效果”“打破第四堵 墙”看东方戏剧美学对西方的影响》)#1.1.6 材料二: 德国戏剧家贝托尔特·布莱希特“陌生化”理论的建构,与中国传统戏曲有着密切联 系。1935年,布莱希特在莫斯科观看了京剧大师梅兰芳的演出。这一次观演,对其戏剧 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936年,布莱希特写成《中国戏剧表演艺术中的陌生化效果》 一文,提出了“陌生化”这一重要的美学概念。 布莱希特对欧洲戏剧舞台上流行的“第四堵墙”细细细【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