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中语文课件、教案、试卷中心
用户登录
资料
搜索
ID: 24320075
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课件(共21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5-11-2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68次
大小:3782445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张
古诗词
,
必修
,
语文
,
高中
,
统编
,
学年
(
课件网
) 涉江采芙蓉 目录 01 知人论世 04 诗歌总结 02 整体感知 03 诗歌解读 知人论世 PART 1 知人论世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东汉宦官外戚专权,官僚集团垄断仕途。在这样的形势和风气下,中下层士子为了谋求前程,只得奔走交游。他们背井离乡,辞别父母,留下妻儿,然而往往一事无成,只落得满腹牢骚和乡愁。因此,《古诗十九首》主要抒写离愁别绪,或游子思归,或闺房怀远,其次是人生易逝的感叹,或及时行乐,或不甘贫贱。 知人论世 萧统(501~531):南朝梁代文学家,梁武帝萧衍长子。萧统2岁被立为太子,未及即位而卒,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萧统对文学颇有研究,招集文人学士,广集古今书籍3万卷,编集成《文选》30卷。《文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文学作品选集,选编了先秦至梁以前的各种文体代表作品,对后世有较大影响。旧时读书人有“《文选》烂,秀才半”的说法。为后世推崇。 知人论世 东汉末年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宦官与外戚争权夺利,使得政局极为黑暗、动荡,人民流离失所,夫妇、家庭分崩离析,长期过着动荡不安的生活。 东汉在选拔人才时沿用了西汉的察举制,迫使不少中下层知识分子为了谋求仕进,纷纷离家出走,游学异乡。但察举制的背后常常是贿赂公行、裙带关系,大多数下层士子仕进无门。这使得他们长期羁旅他乡,饱尝了生活的艰难,怀着满腹的苦闷。 整体感知 PART 2 整体感知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整体感知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采芳寄情 所思难达 回望故乡 同心离居 忧伤 诗歌解读 PART 3 诗歌解读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思考:诗歌为何选择“芙蓉”与“芳草”?“涉江”二字有何深意? ①“芙蓉”(荷花)高洁出尘,“兰草”君子之香,均非俗物。它们承袭了《楚辞》“香草美人”的比兴传统,象征着主人公高洁的品格与真挚纯洁的情感。采摘它们相赠,本身就是一种高雅情感的外化行为。 ②“涉江”深意:“涉”字暗示了渡水的艰辛,表明采莲之地并非轻易可至,体现了主人公为表达情意的不辞劳苦与内心执着。 起兴 补充:荷花 以荷花喻君子圣洁之风范。 以荷花喻美好纯洁的女子。 以荷花喻爱情之坚贞真挚。 荷花更多被作为一种情感意象来使用,表达一种纯洁、坚贞与宁静的意味,为全诗营造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诗歌解读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思考:“还顾”这个动作描写妙在何处?“长路漫浩浩”除了写实,更有什么象征意义? ①“还顾”之妙:这是一个极具镜头感的动作特写。它打破了眼前景的局限,将空间大幅度拉伸,从眼前的江、泽切换到遥远的“旧乡”。这个动作里,有对故乡的无限眷恋,有对归途的探寻,更有无法归去的痛苦。它是情感的深化与聚焦。 空间 ②“漫浩浩”的象征:既是归家路途真实艰难的写照,更是主人公内心茫然、失落、无助甚至绝望心理状态的外化。个人在广阔天地与漫长道路面前的渺小感、无力感扑面而来。 诗歌解读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思考:“同心”与“离居”的矛盾构成了怎样的悲剧内核? “同心”是情感的最高境界,是精神的高度契合与情感的深度联结,是幸福的基础。“离居”是残酷的现实,是外力(可能是仕途、战乱、生计)造成的空间阻隔。二者并置,构成了不可调和的核心冲突。越是“同心”,“离居”的痛苦就越深重。这种因深厚情感与无情现实冲突而带来的痛苦,具有普遍而深刻的人性内涵。 爱别离 探究 整首诗的抒情主人公,究竟是谁?是远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
立即下载
免费下载
(校网通专属)
登录下载Word版课件
同类资源
《长征胜利万岁》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2025-11-16)
古诗词诵读《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2025-11-16)
北京市汇文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2025-11-16)
6《芣苢》《插秧歌》任务式联读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025-11-16)
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202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2025-11-16)
上传课件兼职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