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330482

2.3.3 近似数 课件(共34张PPT)2025-2026学年七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2024)

日期:2025-11-26 科目:数学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26次 大小:428830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学年,人教,上册,数学,七年级,2.3.3
  • cover
(课件网) 2.3.3 近似数 在实际生活和数学计算中,我们常常无法或不需要得到精确的结果,这时就需要用到近似数。近似数是与精确数相近的数值,它既能满足实际问题的需求,又能简化计算过程。理解近似数的概念、精确度的表示方法以及取近似数的技巧,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基础。 近似数的定义与产生原因 定义: 近似数是指与精确数非常接近的数,通常通过测量、估算或四舍五入等方法得到。精确数是指能准确表示某一量的数,而近似数则是对精确数的近似描述。 例如:教室里有\(45\)名学生,这里的 “\(45\)” 是精确数;小明的身高约为\(1.75\)米,这里的 “\(1.75\)” 是近似数。 产生原因: 测量限制:许多实际测量结果无法得到精确值,如长度、重量、时间等的测量,受测量工具精度的影响,只能得到近似数。例如用直尺测量一本书的长度,结果可能是\(21.3\)厘米,这是一个近似数。 计算简化:在复杂计算中,为了降低难度,通常会将精确数取近似值后再计算。例如计算\(\pi 10^2\)时,取\(\pi 3.14\)进行计算。 实际需求:某些场景不需要精确值,只需知道大致范围即可。例如某城市人口约为\(800\)万,这里的 “\(800\)万” 是近似数。 精确度的表示方法 精确度是描述近似数与精确数接近程度的量,常用的表示方法有两种: 精确到哪一位: 指近似数精确到的最后一位数字所在的数位。例如: \(3.14\)精确到百分位(即小数点后第二位),表示该数与精确数的差距小于\(0.005\)。 \(12300\)精确到个位,而\(1.23 10^4\)精确到百位(因为\(1.23 10^4 = 12300\),最后一位 “\(3\)” 在百位上)。 有效数字: 从一个数的左边第一个非零数字起,到末位数字止,所有的数字都是这个数的有效数字。例如: \(0.025\)的有效数字是\(2\)、\(5\)(左边的两个零不是有效数字)。 \(3.1415\)的有效数字是\(3\)、\(1\)、\(4\)、\(1\)、\(5\)(共\(5\)个有效数字)。 \(1.20 10^3\)的有效数字是\(1\)、\(2\)、\(0\)(末尾的零是有效数字,因为它在小数点后且表示精确度)。 取近似数的常用方法 四舍五入法: 这是最常用的取近似数的方法。具体规则是:当要保留的数位后一位数字小于\(5\)时,直接舍去;当大于或等于\(5\)时,向前一位进\(1\)后再舍去。 示例: 将\(3.14159\)精确到百分位:看千分位数字是\(1\),小于\(5\),所以舍去,结果为\(3.14\)。 将\(2.789\)精确到十分位:看百分位数字是\(8\),大于\(5\),向十分位进\(1\),\(7 + 1 = 8\),结果为\(2.8\)。 将\(12345\)精确到千位:看百位数字是\(3\),小于\(5\),舍去,结果为\(12000\)(或表示为\(1.2 10^4\))。 进一法: 去掉多余部分的数字后,在保留部分的末尾数字上加\(1\)。这种方法常用于需要保证 “至少” 的场景,如物品装箱、用料计算等。 示例: 有\(34\)个苹果,每箱装\(10\)个,需要多少个箱子?\(34 ·10 = 3.4\),用进一法取近似数,结果为\(4\)个箱子(因为\(3\)个箱子装不下\(34\)个苹果)。 制作一个长方体铁盒需要\(2.1\)平方米的铁皮,实际需要准备多少铁皮?用进一法取近似数,结果为\(3\)平方米(确保材料足够)。 去尾法: 去掉多余部分的数字后,保留部分不变。这种方法常用于需要保证 “不超过” 的场景,如用固定长度的材料制作物品等。 示例: 一根\(10\)米长的绳子,每\(3\)米做一根跳绳,能做多少根?\(10 ·3 3.33\),用去尾法取近似数,结果为\(3\)根(剩余的绳子不够做一根完整的跳绳)。 用\(50\)元买单价为\(8\)元的笔记本,最多能买多少本?\(50 ·8 = 6.25\),用去尾法取近似数,结果为\(6\)本。 近似数的实际应用场景 测量领域: 用体温计测量体温,结果显示为\(36.5 \),这是精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