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330844

7.2.1平行线的证明-平行线的判定 课件(共28张PPT)2025-2026学年八年级数学上册北师大版(2024)

日期:2025-11-26 科目:数学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54次 大小:505211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平行线,7.2.1,北师大,上册,数学,八年级
  • cover
(课件网) 7.2.1 平行线的证明 - 平行线的判定 在平面几何中,平行线是一类特殊的直线关系,其判定是几何证明的重要基础。平行线的判定不仅依赖于直观的观察,更需要通过严谨的逻辑推理来确认。本节将系统梳理平行线的判定公理、判定定理,结合实例展示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证明两条直线平行,培养几何证明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平行线的定义与判定公理 (一)平行线的定义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这个定义揭示了平行线的本质属性 ———不相交”,但直接利用定义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较为困难(因为无法无限延伸直线验证是否相交),因此需要更具操作性的判定方法。 (二)平行线的判定公理(基本事实) 经过长期实践验证,以下命题被作为平行线判定的公理(基本事实),无需证明即可直接使用: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即:如果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截得的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如图 1 所示,直线\(a\)、\(b\)被直线\(c\)所截,若\(\angle1=\angle2\)(同位角相等),则\(a\parallel b\)。 这一公理是平行线判定的基础,其他判定定理都可由它推导得出。 二、平行线的判定定理 基于同位角相等判定公理,通过逻辑推理可进一步得出其他平行线判定定理。 (一)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定理 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即:若内错角相等,则两直线平行。 证明过程: 已知:如图 2,直线\(a\)、\(b\)被直线\(c\)所截,\(\angle1=\angle2\)(内错角相等)。 求证:\(a\parallel b\)。 证明: ∵\(\angle1=\angle3\)(对顶角相等), 又∵\(\angle1=\angle2\)(已知), ∴\(\angle2=\angle3\)(等量代换)。 ∵\(\angle2\)和\(\angle3\)是同位角(同位角定义), ∴\(a\parallel 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实例解析: 例 1:如图 3,已知\(\angle1 = 110^\circ\),\(\angle2 = 110^\circ\),求证:\(AB\parallel CD\)。 证明: ∵\(\angle1 = 110^\circ\),\(\angle2 = 110^\circ\)(已知), ∴\(\angle1=\angle2\)(等量代换)。 ∵\(\angle1\)和\(\angle2\)是内错角(内错角定义), ∴\(AB\parallel CD\)(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定理 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即:若同旁内角互补(和为\(180^\circ\)),则两直线平行。 证明过程: 已知:如图 4,直线\(a\)、\(b\)被直线\(c\)所截,\(\angle1+\angle2 = 180^\circ\)(同旁内角互补)。 求证:\(a\parallel b\)。 证明: ∵\(\angle1+\angle3 = 180^\circ\)(平角定义), 又∵\(\angle1+\angle2 = 180^\circ\)(已知), ∴\(\angle2=\angle3\)(同角的补角相等)。 ∵\(\angle2\)和\(\angle3\)是同位角(同位角定义), ∴\(a\parallel 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实例解析: 例 2:如图 5,已知\(\angle A + \angle D=180^\circ\),求证:\(AB\parallel CD\)。 证明: ∵\(\angle A + \angle D=180^\circ\)(已知), 又∵\(\angle A\)和\(\angle D\)是直线\(AB\)、\(CD\)被直线\(AD\)所截形成的同旁内角(同旁内角定义), ∴\(AB\parallel CD\)(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三)平行线的其他判定方法 除上述公理和定理外,结合其他几何知识还可得出以下判定方法: 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平行公理的推论)。 即:若\(a\parallel c\),\(b\parallel c\),则\(a\parallel b\)。这一结论可通过反证法证明(见本节课后作业 3)。 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即:若\(a\perp c\),\(b\per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