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331498

13.2.2证明 课件(共29张PPT)2025-2026学年八年级数学上册(沪科版版2024)

日期:2025-11-16 科目:数学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69次 大小:516068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13.2.2,证明,课件,29张,PPT,2025-2026
  • cover
(课件网) 幻灯片 1:封面 标题:13.2.2 证明 副标题:严谨推理,验证命题的真实性 姓名:[教师姓名] 日期:[授课日期] 幻灯片 2:复习回顾与情境引入 复习回顾:上节课学习了定义与命题,知道命题分为真命题和假命题,假命题可以通过举反例来验证。而对于真命题,尤其是一些重要的真命题,仅靠观察、实验或经验是不够的,需要通过严谨的推理来证明其真实性。本节课将学习证明的相关知识。 情境引入:我们知道 “对顶角相等” 是真命题,但为什么对顶角一定相等呢?仅靠测量或观察个别例子不能完全让人信服。通过一步步的推理,从已知的事实出发,得出 “对顶角相等” 的结论,这个过程就是证明。证明能让我们的结论更具说服力。 学习目标: 理解证明的概念和必要性,知道证明的依据。 掌握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 能运用定义、公理、定理等进行简单命题的证明。 培养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和规范的表达能力。 幻灯片 3:证明的概念与必要性 证明的概念:根据已知的定义、公理、定理等,经过逻辑推理,来判断一个命题是否正确的推理过程叫做证明。 证明的必要性: 观察和实验可能存在误差,无法保证结论的普遍性和必然性。例如,通过测量几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得到 180°,但不能说明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 180°。 直觉和经验有时会误导我们,只有通过严谨的证明,才能确认命题的真实性。 证明是数学严谨性的体现,能确保结论在任何情况下都成立。 证明的作用:证明不仅能验证命题的真实性,还能帮助我们理解命题的本质,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幻灯片 4:证明的依据 定义:已经明确规定的概念的含义,如 “平行线的定义”“三角形的定义” 等,是证明的基础。 公理:经过长期实践检验,被公认为正确的命题,不需要再进行证明。例如: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定理:经过证明被确认是正确的命题,可以作为证明其他命题的依据。例如 “对顶角相等”“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等。 注意事项:证明过程中必须严格依据这些已知的真命题,不能使用未经证明的猜测或假设。 幻灯片 5:证明的基本步骤 步骤 1:明确命题:确定要证明的命题是什么,分清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步骤 2:根据题意画图:画出符合命题条件的图形,并用字母或符号标注图形中的各部分,使条件和结论在图形中清晰体现。 步骤 3:写出已知和求证: 已知:将命题的条件转化为图形中的已知事项,用数学语言表述出来。 求证:将命题的结论转化为图形中要证明的事项,用数学语言表述出来。 步骤 4:进行证明:从已知条件出发,依据定义、公理、定理等,通过一系列的逻辑推理,得出求证的结论。 步骤 5:写出结论:证明结束后,明确写出 “因此,命题成立” 等结束语。 图示:用流程图展示证明的基本步骤,清晰呈现从命题到结论的过程。 幻灯片 6:证明的书写格式 格式要求: 证明过程要条理清晰,每一步推理都要有依据,依据要写在每一步结论的后面,用括号注明。 使用规范的数学符号和语言,避免口语化表达。 图形标注要准确,与证明过程中的字母和符号一致。 示例格式: 已知:如图,∠1 和∠2 是对顶角。 求证:∠1 = ∠2。 证明:∵∠1 和∠2 是对顶角(已知), ∴∠1 + ∠3 = 180°,∠2 + ∠3 = 180°(邻补角的定义)。 ∴∠1 + ∠3 = ∠2 + ∠3(等量代换)。 ∴∠1 = ∠2(等式的性质)。 结论:因此,对顶角相等。 注意事项:每一步推理都要严谨,不能跳跃,依据要准确无误。 幻灯片 7:证明实例(一)——— 对顶角相等 命题:对顶角相等。 已知:如图,直线 AB 和 CD 相交于点 O,∠AOC 和∠BOD 是对顶角。 求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