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锦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诗人李商隐的生平事迹及其诗作的独特风格。 2.透过诗中的典故与意象,深入诗人那层层叠叠、朦胧的情感世界。 3.体会朦胧诗那含蓄而深远的美感。 教学重难点 结合诗中的多个典故,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及诗歌主旨。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同学们,晚唐诗坛在前辈诗人的辉煌之下,似乎已至穷途末路,衰落在即。然而,有一位诗人,他力挽狂澜,将唐诗推向新的顶峰。在我心中,他是晚唐最具天赋、最卓越的诗人———李商隐。今日,我们将学习李商隐的代表作《锦瑟》,这首诗历来被认为是最难以理解的。常言道”《锦瑟》难解”,但难并非无解,今天,让我们一起挑战自我,揭开《锦瑟》的神秘面纱。 二、初步感知 1.学生齐声朗读诗歌 明确:李商隐的诗作多含哀婉缠绵,情感深沉,《锦瑟》正是其中的经典。朗读时,节奏应缓慢,情感应深沉。 2.读完之后有什么感受 明确:朦胧之美是李商隐诗歌的显著特点。诗人善于将满腔情感寄托于作品之中,无需直白表达爱恨情仇,往往通过一个场景、一个意象,尤其是借助一个个典故,便能将深情洋溢而出。正是这种含蓄的典故手法,使得诗歌光彩夺目,展现出无尽的魅力。 3.哪个词最能显现作者的心境 明确:惘然。 4.惘然是何意 明确:惆怅失意,迷惘伤感。“惘然”是这首诗的诗眼,即最能体现诗人情感态度的关键词。 三、文本详析 1.诗人心中的哪根思念往昔的弦被触动了呢 明确:锦瑟。 2.最能显现出作者对锦瑟态度的词汇是哪个 明确:无端。“无端”意味着无缘无故,没有任何理由。 3.为何诗人似乎对锦瑟有些微词、责备之意 明确:心弦象征着时光,诗人已年近半百;音乐错综复杂,据《史记》记载,太帝曾让素女弹奏五十弦的瑟,其悲哀之情让帝王无法平息,因此将瑟破为二十五弦。 四、深入探究 1.诗人青春岁月中的哪些记忆让他感到迷茫与伤感,只有诗人自己心知肚明,因此他将所有谜底都巧妙地藏匿于中间的颔联和颈联之中。用典是诗歌创作中的一种常见技巧,通过引用古籍中的词句或故事、传说,赋予作品一定的象征意义,使得诗歌表达更为含蓄、意蕴深厚。李商隐正是将此技巧运用得淋漓尽致。因此,对《锦瑟》中典故的解读呈现出多元性,对主题的理解也是五花八门,有人认为是爱情诗,有人认为是悼亡诗,有人认为是自叙身世之诗,还有人认为是咏史之作等等。 明确典故:庄子梦蝶,望帝之鹃,海女之泪,良玉之烟。 2.破解典故的方法 (1)关注典故中的意象(蝴蝶、杜鹃、沧海、明月、蓝田、暖日、珍珠、美玉) (2)揣摩典故前后的修饰词(迷、托、有泪、生烟) (3)探究典故的象征意义和情感(典故指向诗人) 3.诗中典故通常有何作用 明确:典故主要用于抒情,诗源于情,用典抒情是诗歌创作中的一项关键艺术手法。 4.哪一句最能体现本诗的情感内涵 明确:尾联。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5.这里面有一个“情”字,大家觉得诗人引用这四个典故,是为了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结合诗人的生平,分组(每组 对应一个典故)进行交流、讨论:作者为何选择这些典故,又是为了表达何种情怀 明确:李商隐的一生,尽管充满了悲伤,却雕刻出了一位卓越的诗人形象。通过深入解读这些古典典故,我们得以洞察”华年”的丰富内涵与“惘然”情绪的多维度。“思华年”反映了对那些似梦似幻的人生经历、被遗弃的才华如同大海中的珍珠、以及追逐梦想却如烟云般飘渺的沉思;而“惘然”则描绘了迷惘、悲哀、深重和忧郁的情感。 五、课堂小结 李商隐在人生旅途即将走到终点时创作了《锦瑟》。当他回首往昔的青春岁月,那无尽的“惘然”之情绝非单一的情绪。爱情虽深刻难忘,但它仅是他跌宕起伏、充满苦难命运的一部分。今日我们对《锦瑟》的阐释只是从一个角度、一个层面出发,这仅是个开始。或许多年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