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 2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12.家乡新变化 主备人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1.课时内容分析 本课由两个板块组成。第一板块“生活在身边的人”,从身边熟悉的家乡人延伸到陌生的家乡人,引导学生认识自己与家乡人的密切关系,感受家乡人的友善与温暖并学会向他们表达感谢与敬意。第二板块“可敬的家乡人”是对第一板块的深化,旨在指导学生通过调查主动发现家乡人可敬的精神品质,了解家乡人为家乡作出的贡献,产生对家乡人的精神认同。第一板块侧重于对“'我’与家乡人关系”的感知,旨在引导学生初步建立对家乡人的情感认同和感恩意识;第二板块侧重于探究体验,旨在引导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家乡人的自豪感和认同感。两个板块呈递进关系,体现了知行合一的课程设计思路。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学习重点:建立对家乡人的情感认同和感恩意识 2.学习目标确定 1.建立对家乡人的情感认同和感恩意识。 2.在调查家乡变化和发展、了解和学习家乡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形成关心家乡发展传承家乡优秀传统文化的优良品格。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建立对家乡人的情感认同和感恩意识。 形成关心家乡发展传承家乡优秀传统文化的优良品格。 4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情景导入,感知“变”与“不变” 1. 对比导入: 课件出示一组对比图:一张是老街旧貌,一张是同一条街的新貌。“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发现家乡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你们看,这条街虽然变新了、变漂亮了,可街上那家有名的老字号小吃店却一直还在,香味飘了上百年呢!” 2. 揭示主题: “是啊,家乡在一天天变新,但有些最宝贵的东西却永远不变,一直在我们身边流传。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寻找那些‘永流传’的宝贝,并一起畅想家乡的未来。”(板书课题:家乡新变化———传统永流传 未来更美好) 1. 观察图片,发现“变”与“不变”。 2. 齐读课题,明确本课学习的两大内容。 通过直观的对比,创设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初步思考“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自然引出“传统永流传”的主题。二、家乡传统永流传 活动:“家乡传统宝物馆” 1. 教师引荐“宝物”: 课件展示具有代表性的家乡传统物品(如:景德镇瓷器、剪纸、皮影戏、地方特色小吃制作过程)。教师用生动的语言讲述一两个“宝物”的故事。 2. 我是“宝物”推荐官: 邀请学生担任“推荐官”,介绍自己课前了解到的家乡传统。 引导语:“你的家乡有什么‘传家宝’?它有什么特别的故事或特点?” 3. 互动体验: 播放一段简单的家乡民歌或节庆视频,带领学生学一句方言问候,或做一个简单的手工艺动作。 4. 情感升华: “这些美食、手艺和风俗,是我们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小时候就有,现在传到了我们手里。它们就像家乡的‘名片’,让我们感到无比的骄傲和亲切。”(板书:美食、手艺、风俗…… → 骄傲的名片) 1. 欣赏课件,倾听故事,感受家乡传统的魅力。 2. 上台展示,介绍自己了解的家乡传统。(如:“我们家乡的XX糕特别好吃,是我奶奶教妈妈做的。”) 3. 参与互动,跟唱或模仿,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趣味。 4. 产生对家乡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通过创设“宝物馆”的情境,将抽象的“传统”具体化、趣味化。通过学生自主介绍和互动体验,深化对家乡传统的感性认识,培养文化认同和自豪感,落实本课重点。三、我的家乡会更好 活动:“我是未来规划师” 1. 承上启下: “先辈们为我们留下了这么多宝贵的传统,让我们的家乡独具魅力。那么,未来的家乡会是什么样子?我们能为家乡的明天做点什么呢?” 2. 畅想未来: - 提问引导:“你希望未来的家乡,天空、河水、公园、学校……变成什么样?” - 出示“未来明信片”模板,引导学生画下或写下对家乡未来的一个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