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338904

1.3《测量气温》教学设计

日期:2025-11-20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85次 大小:1562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测量气温,教学设计
  • cover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测量气温》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测量气温的正确方法,能准确记录气温数据。 2.知道一天中气温变化的大致规律,培养数据分析能力。 3.体验科学测量的乐趣,养成严谨的科学探究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气温计正确测量气温并规范记录数据。 难点:理解一天中气温变化的原因,初步分析气温数据。 三、教学准备 气温计(每组 1 个)、气温记录表、多媒体课件(气温测量视频、一天气温变化曲线图)、遮阳伞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课 提问:“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气温计,谁能说说气温计的单位是什么?怎样正确认读气温计?” 学生回顾回答,教师简要小结,过渡:“掌握了气温计的认读方法,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实践操作,学习测量气温,看看我们周围的空气温度是多少。” 板书课题,指导学生齐读,激发实践兴趣。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唤醒学生对气温计相关知识的记忆,为新课的测量实践做好铺垫,自然过渡到本节课的核心内容。 (二)明确测量法 播放气温测量规范视频,提问:“视频中测量气温的地点有什么要求?操作步骤是怎样的?” 教师详细讲解测量方法:① 选择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和靠近热源;② 将气温计的玻璃泡放在空气中,固定好;③ 等待 1-2 分钟,待液柱稳定后再认读;④ 准确读出气温数值,及时记录在表格中。 强调注意事项:测量时不能用手触摸玻璃泡,认读时视线要与液柱上表面相平,记录数据要真实、准确。 学生分组讨论测量流程,明确分工:每组确定 1 名测量员、1 名记录员、1 名监督员,确保测量过程规范。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学习、教师讲解、小组分工,让学生明确气温测量的方法、步骤和注意事项,培养规范操作的科学素养和团队协作意识。 (三)室外实践测 教师带领学生来到室外阴凉通风处,指导各小组选择合适的测量地点,摆放好气温计。 学生按照分工开展测量活动:测量员固定气温计,等待液柱稳定;记录员准备好记录表;监督员观察测量过程是否规范。 液柱稳定后,各小组认读气温数值,记录员及时将数据填写在 “气温记录表” 中,教师巡视指导,纠正不规范的操作和认读错误。 测量完成后,带领学生有序返回教室,各小组汇报测量结果,教师将数据汇总在黑板上。 设计意图:通过实地实践测量,让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方法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培养动手能力和实践探究精神,同时感受科学测量的严谨性。 (四)分析气温变 出示教师提前收集的一天不同时间(早晨、中午、下午、傍晚)的气温数据,提问:“这些数据有什么变化规律?” 学生分组分析数据,讨论交流:一天中气温是怎样变化的?什么时候气温最高?什么时候气温最低? 教师出示一天气温变化曲线图,引导学生直观感受:一天中气温从早晨开始逐渐升高,中午 1-2 点达到最高,之后逐渐下降。 简单讲解原因:气温变化与太阳照射有关,中午太阳直射地面,热量最多,气温最高;早晨和傍晚太阳斜射,热量较少,气温较低。 设计意图:通过数据分析、图表观察、教师讲解,让学生发现一天中气温变化的规律,理解气温变化的简单原因,培养数据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五)规范记录法 提问:“科学测量不仅要准确,还要规范记录。我们的气温记录表应该包含哪些内容?怎样记录才清晰明了?” 出示规范的气温记录表(包含日期、时间、测量地点、气温数值、记录人),讲解记录要求:数据要真实,书写要工整,注明测量的时间和地点。 学生完善自己小组的气温记录表,教师巡视指导,纠正记录不规范的地方。 开展 “优秀记录表” 评选活动,展示规范的记录表,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记录习惯。 设计意图:强调规范记录的重要性,通过示范、完善、评选等活动,让学生掌握科学记录的方法,培养严谨、细致的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