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339586

7《兼爱》练习(含解析)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日期:2025-11-18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48次 大小:55726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学年,必修,选择性,语文,高二,统编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7《兼爱》练习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对《兼爱》中“兼爱”内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兼爱”指不分亲疏、贵贱、贫富,对天下人一视同仁的爱 B.核心是“爱人若爱其身”,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彼此善待 C.“兼爱”与儒家“仁爱”完全一致,均强调等级差异下的亲疏有别 D.目的是消除纷争、实现天下太平,体现墨家“非攻”的政治诉求 2.下列对《兼爱》论证逻辑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天下之乱皆起于不相爱”为核心论点,层层推导乱之根源 B.仅通过列举君臣、父子、兄弟不相爱之例,未涉及诸侯相争的场景 C.论证过程中未提出解决方案,仅停留在批判“不相爱”的现象层面 D.采用“先立后破”的逻辑,先提出“兼爱”主张,再批判“不相爱” 3.下列对《兼爱》中“兼相爱”与“交相利”关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兼相爱”是思想核心,“交相利”是实践路径,二者相辅相成 B.主张“爱人”与“利人”统一,关爱他人的同时也能获得他人善待 C.“交相利”是“兼相爱”的目的,强调通过关爱他人谋取个人私利 D.反对“独爱其身”“独利其身”,倡导“天下之人皆相爱”的共赢 4.下列对《兼爱》语言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质朴平实,多用短句与排比,如“父自爱也,不爱子;兄自爱也,不爱弟”,增强气势 B.论证逻辑严密,从“乱之根源”到“治之良方”,层层递进,说服力强 C.善用对比论证,将“相爱”与“不相爱”的结果对比,突出“兼爱”的重要性 D.语言华丽晦涩,多用生僻字词与复杂句式,需反复研读才能理解 5.下列对《兼爱》创作背景与文化价值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创作于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乱频繁,社会矛盾尖锐,墨家希望以“兼爱”化解纷争 B.反对儒家“礼治”与等级观念,主张“兼爱”“非攻”,代表平民阶层的利益诉求 C.其“平等相爱”“互利共赢”思想对当代社会和谐、国际合作仍具有重要启示 D.仅为墨家单一学派的思想,与当代“人类命运共同体”“和谐社会”理念无关联 6.下列对《兼爱》中“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一句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点明论述的出发点:圣人的职责是治理天下,需找到天下治乱的根源 B.引出下文对“乱之根源”的探究,为“兼爱”主张的提出做铺垫 C.强调“兼爱”并非普通人的道德要求,仅针对统治者与圣人 D.确立论述的核心目标:通过推行“兼爱”,帮助圣人实现天下大治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兼爱(节选)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 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其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