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单元总结 [素养提升] 专题 哲学上的“两个对子” 一、是什么 1. 哲学的“两个对子”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哲学的“两个对子”讲的是哲学史上哲学家们一直辩论不休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决定了哲学的基本方向和基本态度。 2. 哲学上只有两大阵营、两个基本派别,即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从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 3.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是哲学上对立的两个不同观点,哲学上对立的观点很多,这些对立的观点都是由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这两个对立观点派生出来的。因此它们都不能算得上是哲学的“对子”。 二、划分依据 1.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哪些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内容: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也可表述为: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谁决定谁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第二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注意: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不是哲学的基本派别,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3)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基本观点:世界是物质的,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者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气、火、土等。 进步性: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局限性: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把物质混同于物质的具体形态,带有明显的朴素和直观色彩。 代表人物及观点:a.王夫之:气者,理之依也。中国“五行说”。b.泰勒斯:水是万物的本原。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基本观点:把原子看作世界的本原,把原子的属性等同于物质的属性。 进步性:使唯物主义克服了原先的朴素性和直观性,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局限性:它把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直接混同于物质概念,把原子的属性等同于物质的属性,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受力学支配的机械运动,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 代表人物及观点:霍尔巴赫: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基本观点: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进步性: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代表人物: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 (4)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①主观唯心主义 基本观点: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理解为世界的本原,认为客观事物乃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代表人物及观点:a.孟子:万物皆备于我。b.王守仁:心外无物。c.笛卡尔:我思故我在。康德: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d.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e.王阳明: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 ②客观唯心主义 基本观点: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神、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代表人物及观点:a.中外“神创论”(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