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344883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村晚课件(共24张PPT)

日期:2025-11-23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课件 查看:15次 大小:197955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统编,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
  • cover
(课件网) 村 晚 能够准确解释《村晚》中每一句诗的含义,知晓其所描绘的乡村傍晚时分的具体景象。 通过品读诗句,深入体会诗中营造出的宁静、闲适又略带悠然的乡村傍晚意境。 掌握诗人在《村晚》里运用的如动静结合、借景抒情等写作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感悟诗人借这首诗所传达出的对乡村生活的喜爱、眷恋以及内心的恬淡之情。 感谢您下载第一PPT模板网提供的PPT模板。 学习目标 雷震,南宋诗人,生卒不详。被认为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宋宁宗嘉定年间进士。但又说是南昌(今属江西)人,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进士。 其作《村晚》入选部编版语文课本五年级下册第一课时,其诗见《宋诗纪事》卷七十四。 作者简介 很久以前,有个宁静美丽的小山村,村旁有绿草地和波光粼粼的池塘。每天傍晚,老黄牛在池塘边喝水,小娃娃骑在牛背上吹着柳枝笛子,笛声飘荡在村上空。夕阳西下,天边染红,映照在池塘里,像一幅美丽的画。后来,一位诗人途经此地,看到这一幕,深受触动,便写下了一首诗--《村晚》。 趣味导入 当时南宋偏安一隅,社会局势动荡,文人雅士们虽身处不安氛围中,却也常向往宁静的田园生活以寻内心慰藉。 雷震在这样的环境下,或是游历乡村,或是暂居乡间,目睹了乡村傍晚那水草丰美、落日余晖、牧童晚归的质朴画面,心生触动,便创作了《村晚》,借笔下乡村之景,寄托自己对闲适生活的憧憬,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人们对宁静的渴望。 创作背景 探究新知 涟漪 文漪 yī 漪 探究新知 笔画顺序要记清,先写 “氵”,三点水的形态要写规范,起笔收笔有轻重。 右边 “猗” 字起笔横画不宜过长,要保持适中长度,确保整个字结构比例协调。 “猗” 字中间部分的竖折折钩要写流畅,转折处自然圆润,这样能让字看起来更具美感与连贯性。 自读时字音要读准,如“漪”等字,逐字清晰诵读,注意停顿,初步感受诗句韵律节奏。 朗诵需把握好语调,描绘景处语调舒缓,展现悠然意境,抒情处稍带情感起伏,更有韵味。 要通过朗诵体现节奏,依据诗句的语法结构合理断句,轻重音搭配得当,读出诗的美感。 探究新知 朗读课文。想象画面,说说诗句中美景。背诵课文。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探究新知 陂:池岸。 漪:水中的波纹。 腔:曲调。 信口:随口。 字词理解 探究新知 《村晚》赏析 《村晚》是雷震的佳作。“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绿草长满池塘,池水漫溢,青山衔着红日倒映水中,画面优美而宁静,尽显乡村傍晚的悠然。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那横坐牛 背、随意吹笛的牧童形象跃然纸上,充满童真野趣。 全诗融情于景,描绘出乡村生活的闲适自在,让读者 仿佛置身那充满诗意的田园傍晚之中。 探究新知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衔” 本意是用嘴含着,这里运用拟人手法,将山人格化,写出了青山好像把落日叼在嘴里一样的景象,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落日与远山相接的画面,营造出一种悠然、和谐的意境,让静态的山和动态的落日仿佛有了互动,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给人以新奇之感。 “衔“字用得妙 探究新知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浸” 有浸泡、浸染之意,用在此处,形象地展现出落日余晖洒落在水中,好像被水浸透、晕染开的样子,把夕阳余晖映照在寒漪上那种波光粼粼、光影交融的状态细腻地刻画了出来,不仅体现出了色彩的交融变化,也让整个画面更具层次感和立体感。 “浸“字用得妙 探究新知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