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355976

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课件(共31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5-11-2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74次 大小:2043712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古诗词,必修,语文,高中,统编,学年
  • cover
(课件网) 涉江采芙蓉 ———穿越千年的离歌 CONTENTS 目录 01 背景与作者 02 文本初读 03 意象解码 04 情感脉络 05 手法探微 06 主题升华 01 背景与作者 昭明太子与《文选》 萧统两岁立太子,未及即位而卒,谥昭明。他招集文士,编成中国首部文学选本 《文选》 三十卷,涵括先秦至梁代各体佳作,确立“古诗”概念。 “《文选》烂,秀才半” 对后世科举与诗文教育影响深远。 惊心动魄 一字千金 《古诗十九首》被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收入《文选》,标志着东汉文人五言诗成熟。其内容多写 离愁别绪 与人生无常,语言朴素却情感深挚,奠定了后世抒情诗的典范。 东汉末世的时代剪影 游子思妇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痛苦 政局动荡 宦官外戚争权,察举制腐败,中下层士子为求功名背井离乡,却常一事无成。 家庭离散 动荡政局使夫妇离散、家庭破碎,游子羁旅、思妇空闺成为社会常态。 诗歌写照 诗歌遂以“离居”之痛折射时代之殇,成为一代人精神生活的真实写照。 艺术成就 语言浅近,内涵却深厚;写的是眼前景、身边事,营造的意境却辽远悠长。它善于通过生活化的典型场景来抒写内心深沉的情感,达到了情景交融、含蓄蕴藉的化境。在形式上,它标志着五言诗从乐府民歌向文人诗创作的成熟与定型,奠定了五言诗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的牢固地位。 02 文本初读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采花寄情 所思远道 还顾故乡 同心离居 忧伤 03 意象解码 芙蓉意象的三重象征 君子之洁 出淤泥而不染,象征 高洁品格 。 佳人之美 如荷花般娇羞,象征 美好纯洁的女子 。 爱情之贞 芙蓉谐音“夫容”,象征 坚贞真挚的爱情 。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兰泽芳草的意境营造 兰与芳草生于清幽水畔,香气远播而自身朴素,与芙蓉共同构成 清丽高洁 的自然画幕。 乐景衬哀情 芳洲美景愈盛,采花欲赠无人之失落愈深,形成“以乐写哀”的强烈反差。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①“芙蓉”(荷花)高洁出尘,“兰草”君子之香,均非俗物。它们承袭了《楚辞》“香草美人”的比兴传统,象征着主人公高洁的品格与真挚纯洁的情感。采摘它们相赠,本身就是一种高雅情感的外化行为。 ②此层以美好的行动和意象“起兴”,为全诗奠定了高洁的情感基调和充满希望的行动开端。 04 情感脉络 设问:情绪从峰顶到谷底的陡转 涉江采芙蓉 欢欣 ↓ “采之欲遗谁?” 失落 ↓ 所思在远道 怅惘 自问自答,瞬间由采莲的轻快跌入无人可赠的怅惘,开启全诗“ 离居 ”主题。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远道”之重:它像一个冰冷的休止符,宣告了所有努力与期待的无效。不仅是物理距离,更是心理上无法逾越的鸿沟,是理想(赠芳达情)与现实(天人远隔)矛盾的集中体现。 一“ 还顾 ”写动作,一“ 望 ”写神情,一“ 浩浩 ”写空间亦写心理。漫漫长路不仅是地理距离,更是功名无门、归期无望的人生困境。 孤独身影与苍茫空间形成巨幅留白,令思乡之情溢出纸外。 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同心”是情感的最高境界,是精神的高度契合与情感的深度联结,是幸福的基础。“离居”是残酷的现实,是外力(可能是仕途、战乱、生计)造成的空间阻隔。二者并置,构成了不可调和的核心冲突。越是“同心”,“离居”的痛苦就越深重。这种因深厚情感与无情现实冲突而带来的痛苦,具有普遍而深刻的人性内涵。 卒章显志,直抒胸臆,将片刻离愁拉伸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