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360060

2.2《红烛》课件(共37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5-11-1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88次 大小:2719583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2025-2026,必修,语文,高中,统编,学年
  • cover
(课件网) 红烛 红 烛 闻 一 多 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 燃烧自己 照亮时代 目录 01 诗人与红烛相遇 02 燃烧的使命 03 泪与灰的辩证 04 艺术特色解码 05 红烛与同期诗人 06 课堂实践与延伸 01 诗人与红烛相遇 走近作者———「作者名片」 闻一多(1899—1946) 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 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 幼年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1913年考入清华学校, 1922年毕业后赴美留学,研习绘画、文学。 1923年出版诗集《红烛》。 1925年回国,历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 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等校教授。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 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用自己的鲜血谱写了爱国主义的不朽诗篇。 闻一多的诗歌表现了对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痛恨,抒写了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走近作者———「作者名片」 在艺术上,闻一多致力于研究新诗格律化的理论,在论文《诗的格律》中,他要求新诗具有「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辞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他的诗歌想象奇特,结构整饬,形式整齐,音节和谐,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红烛》的内容丰富广泛,既反映了当时青年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的思想情绪,更表现了诗人希望献身艺术、报效祖国的理想;既反映了诗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失望和愤恨,更表现了诗人的炽热的爱国思乡之情;同时,既有对爱情、对自然的歌颂和赞美,也有对前途渺茫的感伤和哀怨。 走近作者———「写作背景」 1922年 1923年 赴美留学 爱国诗篇 思乡之情 文学的深情 经郭沫若,成仿吾介绍 《红烛》出版 同时,诗集《红烛》想象丰富、语言精炼,是典型的东方风格。 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1923年。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就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这本诗集编入了从“五四运动”到留美初期的部分作品,于1923年9月出版。序诗的写作是在这个时间以前。 赤色之问:红烛为何如此赤红 以李商隐 “蜡炬成灰泪始干” 作引,诗人发出颜色之问:红烛为何红得惊心动魄?他要求掏出心脏与之比色,完成 “人烛合一” 的第一次精神对视。红,是赤诚、热血与民族苦难的象征,为全篇奠定“以物观我”的抒情基调。 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 “人与物化,意与境融” 。 红烛自焚:从误读到顿悟 误读:一误再误 诗人初问:“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他将燃烧视为“一误再误”的悲剧,内心充满矛盾与冲突。 顿悟:不误,不误! 最终彻悟:“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诗人理解了红烛,并由衷赞美其奉献精神。 这一过程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 02 燃烧的使命 整体感知 从诗歌题材的特点看,这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这种诗有什么特点? 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对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含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明确: 整体感知 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放在开头,有什么作用? 「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全诗的引子,诗的主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泪」(「自焚」与「流泪」)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 明确: 整体感知 诗歌以问答的形式展开抒情,一共有几处问?问什么? 第1节为第一问:红烛为什么这样红? 第2节为第二问:红烛为什么要自焚? 第6节为第三问:红烛为什么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