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2026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试题 历 史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新石器时代晚期,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在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基础。这两种文化的相似性是 A.代表器物是黑陶 B.处在北方辽河上游 C.出土了精美的玉器 D.掌握了养蚕缫丝 2.周天子与诸侯、诸侯与大夫之间,既是政治上的君臣关系,又是家族中的大宗与小宗、叔伯子侄关系。服从君主就是服从族长,背叛君主就是背叛家族。这可以说明,西周 A.解决了财产分配的冲突 B.形成政权与族权的结合 C.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D.世袭制开始代替禅让制 3.战国时期群体性家族组织的社会功能逐渐微弱,传统家族形态已基本瓦解;各国基本形成了“国君在上、万民在下”的二元社会结构。据此可知,战国时期( ) A.处于社会转型阶段 B.列国纷争局面加剧 C.华夏认同观念增强 D.贵族政治逐渐形成 4.先秦时期是中国水利工程发展的重要阶段,如秦国修建郑国渠和都江堰,楚国修建芍陂。这主要得益于 A.工商业的发展 B.变法的推动 C.城市的繁荣 D.生产力的进步 5.春秋战国时期,士人活跃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出现了众多学说、学派,其中某一学派主张“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该学派是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6.《三国志·魏书》载“秦始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汉、魏因循,以至于今。”据此可知,秦朝 A.实施郡国并行 B.废分封设郡县 C.整顿社会风俗 D.设置三公九卿 7.下表是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所控制力量的对比。这可用于说明 中央 封国 人口(单位:万人) 450 850 郡(单位:个) 15 39 A.汉王朝的稳定存在隐患 B.中央集权有所加强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D.稳固边疆的必要性 8.有学者认为,“门阀政治,质言之,是指士族与皇权的共治,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态。”这主要是指 A.外戚势力的膨胀 B.南方士族专权严重 C.君主专制的弱化 D.九品中正制的衰落 9.北魏官方史书《魏书》记载拓跋氏为黄帝之子昌意后裔,西晋史料记载匈奴铁弗部自称大禹后裔,羌人将祖先追溯至有虞氏(舜帝部落)。以上史料记载反映了 A.北方各民族历史悠久 B.民族文化认同增强 C.高门士族执掌政权 D.孝文帝改革效果明显 10.《隋书·地理志》中记载了当时的杭州“川泽沃衍,有海陆之饶,珍异所聚,故商贾并辏”。到了唐初,杭州人口已超过十万,交通之盛,市内的商铺之多,俨然成为大都会的气派。隋唐时期杭州兴盛主要原因是 A.统治者的励精图治 B.曲辕犁的应用推广 C.京杭大运河的开通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11.唐朝时,周边各民族迅速发展,以下序号对应所在地民族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A.唐玄宗封其首领为渤海郡王 B.击败并俘获东突厥可汗 C.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 D.唐穆宗与该地民族会盟立碑 12.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是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史上的重要变革,改变了自战国以来的赋税征收标准。这主要体现在 A.“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 B.“其租庸调、杂役悉省” C.“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D.“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 13.《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凡百司奏抄,侍中既审,则驳正得失”。据此推断侍中所属部门在 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御史台 14.韩愈在《原道》中系统批判道家“去仁与义”的道德观,《论佛骨表》指出“夫佛本夷狄之人······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韩愈意在 A.巩固儒学统治地位 B.推动佛教的本土化 C.践行三教并行政策 D.批判道家道德观念 15.五代时期,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北宋鉴于军阀割据、政治动荡的历史教训,遵循的原则是:①事为之防,曲为之制 ②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③崇文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