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367228

第7课《身边的能》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科学三年级上册冀人版

日期:2025-11-19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69次 大小:293147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7课,身边的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025-2026
  • cover
第 7 课《身边的能》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认识身边的能的形式 单元:《各种各样的能》 课题:身边的能(第一课时) 核心概念:6. 能量的形式与存在 学习内容及要求: 3~4 年级①知道人体常见的能的形式(动能、光能、声能、热能、电能、磁能等);能 通过操作玩具(风车、青蛙玩具、磁力小车)探索让玩具动起来的 “动力”,并从生活实 例中识别不同形式的能,记录发现。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通过操作玩具和观察生活实例,能说出 3-4 种常见能的形式(如动能、光 能、电能、磁能)及对应的生活实例(如运动的小车、发光的灯泡)。 科学思维:通过对比不同玩具的动力来源(如风、发条、磁铁),能归纳出 “能的形式 不同,但都能让物体产生运动或变化” 的共同特点。 探究实践:能小组合作操作玩具(风车、青蛙玩具、磁力小车),用文字或图画记录 “让 玩具动起来的方法” 和 “对应的能的形式”,完成《玩具与能的探索记录单》。 态度责任:在探索玩具与能的过程中,感受能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主动观察生活中 “能的痕迹” 的习惯。 教学重点: 1、 认识常见的能的形式(动能、光能、声能、热能、电能、磁能),能说出每种能的 1-2 个生活实例。 2、 通过操作玩具,找出让玩具动起来的动力对应的能的形式(如磁力小车的运动与磁能 有关)。 教学难点: 1、 准确区分 “动能”(物体运动时具有的能)与其他形式的能(如磁能、弹性势能), 理解 “动能是运动物体特有的能”。 2、 从 “玩具动起来” 的现象,推理出背后 “能的作用”(如风车转是因为风的动能 推动叶片)。 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课件(包含玩具图片、能的形式示意图、生活中的能实例视频)、分组玩具 (风车、青蛙发条玩具、磁力小车各 6-8 套)、辅助材料(扇子、小风扇、不同数量的磁铁、 直尺)、《玩具与能的探索记录单》示例、能的形式分类卡片(动能、光能等)。 学生:个人作业本、《玩具与能的探索记录单》(每人 1 份)、彩笔(用于画图记录)。 教学过程 一、聚焦:从 “玩具怎么动” 切入,激活生活经验 1、玩具回忆导入:“同学们,你们玩过这些玩具吗?(课件出示风车、青蛙玩具、磁力 小车图片)想一想,怎么让风车转起来?怎么让青蛙玩具跳起来?怎么让磁力小车跑起来?” 2、学生自由分享:预设学生回答 “用嘴吹风车”“拧青蛙的发条”“用磁铁吸小车”, 教师板书关键词(吹、拧发条、磁铁),不急于纠正或补充。 3、矛盾提问引疑:“大家用的方法不一样,为什么这些方法都能让玩具动起来呢?其实, 它们背后藏着同一个‘秘密’———能’。今天我们就一起探索‘身边的能’(第一课时)”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玩具入手,用 “不同方法让玩具动” 的矛盾点引发好奇, 避免抽象讲解 “能” 的概念,让 “能” 与生活中的 “动” 建立直观联系,激活已有经 验。 二、探索:分步骤落实 “玩玩具 + 认能” 材料准备: 分组玩具(每组选 1 种:风车 / 青蛙玩具 / 磁力小车)、辅助材料(扇子、小风扇、 磁铁、直尺)、《玩具与能的探索记录单》(每组 1 份)、能的形式分类卡片。 活动一:“玩玩具,找动力”——— 探索玩具与能的关联 1、分组选择任务:“每组选一种玩具,按照‘先想方法→再动手试→最后记录’的步骤 做实验。比如风车组,试试用嘴吹、扇子扇、小风扇吹,看看哪种方法让风车转得快;青蛙 玩具组,试试拧 5 圈、10 圈发条,看看跳得远不远;磁力小车组,试试用 1 块、2 块磁 铁靠近,看看小车跑得有多快。” 2、小组实验与记录:教师巡视指导记录方法,例如: 风车组:“如果用嘴吹让风车转,就在记录单上画‘嘴 + 箭头→风车转’,旁边写 ‘吹’”; 青蛙玩具组:“记录‘拧 5 圈,跳 10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