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368181

2.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课件(共33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5-11-1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29次 大小:3715945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2025-2026,必修,语文,高中,统编,学年
  • cover
(课件网) 课题: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CONTENTS 目录 01 学习目标 02 学习重、难点 03 教学方法 04 教学过程设计 05 教学反思与评价 学习目标 01 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准确识别诗歌中“白云”“太平洋”等核心意象,并分析其动态特征(如“怒涌”“推倒”)。 思维发展与提升:结合历史背景,辩证分析“毁坏-创造-努力”的逻辑关系,培养批判性思维。 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诗歌中“雄浑的豪放的宏朗的调子”,体会郭沫若“火山爆发式”的情感表达。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诗歌中“力”的多重内涵,联系五四精神,感悟时代变革中的青年担当。 学习重、难点 02 学习重难点 重点: 意象的动态特征与时代精神的关联(如“太平洋推倒地球”的象征意义)。 诗歌反逻辑表述背后的情感逻辑(如“毁坏-创造-努力”的递进关系)。 难点: 从“视觉密码”到“精神图腾”的升华过程中,理解五四新诗的历史价值。 将诗歌分析转化为对现实生活的精神滋养(如“力”的当代诠释)。 教学方法 03 情境沉浸法:通过历史背景还原,构建“诗人创作现场”。 问题链教学法: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为逻辑链,层层递进引导学生思考。 多模态感知法:结合视觉、听觉、动觉,强化体验式学习。 教学过程设计 04 课前预习与自测 了解作者、背景及其常识 前三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第四行有什么作用 ①诗的前三行描绘了一幅海涛汹涌、海天之上白云怒涌的宏伟而壮丽的画面。②第四行“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是由景入情的过渡。它进一步突出了海涛汹涌的壮丽景象,引发了诗人在最后三行面对壮丽景象时的主观感受。 课中导学 1.课堂导入 2.问题呈现 3.课堂小结 4.当堂检测 郭沫若 他在礁石上奋笔疾书,他的笔尖跃动着太平洋的怒涛,他的胸中回响着时代的强音 ‘狂飙突进’ 初读 赏析意象,理解诗歌内容 任务一:赏析诗歌的意象,鉴赏艺术手法 1.诗歌主要写了哪些意象 这些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 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活 动 1 意 象 扫 描 意象:白云、北冰洋、太平洋、洪涛、力。这些意象具有气势磅礴、雄奇壮阔等特点。 “白云”,在北冰洋之上的晴朗天空中,无数的白云正在翻卷怒涌。下有宽广的北冰洋,上有无限阔远的天空,白云就在天空中翻涌,凸显出了意象“白云”宏阔、气势磅礴的特点。 “北冰洋”,与广袤的天空遥相呼应,天地间一片晴朗,“海天一色”。既宏大又雄奇。 “太平洋”,用“无限”一词来形容,写太平洋面积广,力量大,似要把地球推倒,突出了太平洋的广袤无边与无限的力量感。 “洪涛”,用“滚滚的”来修饰,呈现出洪涛滚滚向前、强大无比、无坚不摧的气势。 “力”,诗人对“力”作了“绘画”“舞蹈”等多角度的解读,突出了“力”的强大与曼妙。 本诗中“地球”“白云”与古典诗歌中“天地”“白云”有何不同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等。 活 动 2 意 象 变 形 记 ①诗中所塑造的“地球”意象要比“天地”更加宏大,同时,人不再是附着于地球上的一个渺小的生命,而是独立于地球之外、与地球完全平等对立的一个伟大个体,他有着超越地球的无穷力量。 ②诗中的“白云”不再象征漂泊不定的游子生活,而是象征了五四时期的革命青年,他们拥有纯洁的革命理想,用“白云”这一意象可以更好地凸显他们纯洁而朴素的优良品质。 其次,“白云”怒涌更凸显了当时社会环境的不尽如人意,这样的社会已经到了非革命不可的地步了。“白云”越愤怒就越能凸显旧社会的罪恶,也越能彰显革命力量的强大。 再读 思考基调,分析原因 齐读诗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