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2.《石钟山记》练习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对《石钟山记》行文结构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以“命名争议”为线索,按“提出假说—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展开 B.以“游踪”为脉络,遵循“质疑旧说—实地探访—哲理升华”的逻辑 C.以“声响探究”为核心,采用“历史溯源—现状考察—未来展望”的框架 D.以“认知批判”为主题,按照“批判郦道元—否定李渤—肯定自己”的层次 2.关于《石钟山记》艺术特色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叙议交融,将月夜探山的惊险场景与“实践出真知”的哲理自然结合 B.善用拟声词,“噌吰”“窾坎镗鞳”等词语精准再现水石相激的声响 C.对比鲜明,通过寺僧“扣石聆音”与苏轼“夜泊绝壁”的行为强化主旨 D.语言华丽,大量运用排比、对偶修辞,彰显宋代散文的典雅风格 3.文中“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下”的描写,其深层用意是() A.批判士大夫贪图安逸、畏惧艰险的懦弱性格 B.讽刺士大夫脱离实践、主观臆断的治学态度 C.感叹士大夫忙于政务、无暇实地考察的无奈 D.惋惜士大夫缺乏好奇心、错失真相的遗憾 4.下列对“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一句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强调凡事都必须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才能下结论 B.批判仅凭主观推测判断事物的认知谬误 C.主张认知事物应兼具视觉与听觉双重感知 D.质疑脱离实践的间接知识缺乏可信度 5.文中引用“周景王无射”“魏庄子歌钟”的作用是() A.证明石钟山的声响具有深厚的文化渊源 B.以古代名钟的音律类比石钟山的自然声响 C.说明苏轼对古代礼乐文化的精通与推崇 D.补充石钟山命名的历史文献依据 6.下列对《石钟山记》思想价值的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倡导“格物致知”的实证精神,反对主观臆断 B.反思知识传播的局限,批判“知而不能言”的现象 C.突破传统游记范式,开创“考据入文”的新风 D.强调实践对突破认知边界的关键作用 二、文言文阅读 石钟山坐落于江西鄱阳湖口,其命名由来历来众说纷纭,成为古代地理考据的经典议题。最早提及此山的《水经》仅简记“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未作详细考证。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沿用此说,但因描述简略,“人常疑之”。唐代李渤曾任江州刺史,专程探访此山,“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遂断定“石钟山者,盖以此也”。此说流传甚广,却暗含逻辑漏洞———天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何以独此处称“石钟山”? 北宋元丰七年六月,苏轼由黄州赴汝州任,途经鄱阳湖,决意解开此谜。时人多信奉李渤之说,寺僧亦以小童斧击乱石“硿硿焉”为证,苏轼却“笑而不信”。他力排众议,于月夜乘小舟抵绝壁之下,亲历一番惊险考察:“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在如此阴森险境中,苏轼仍坚持“徐察”,终发现“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继而察觉“中流大石当中流,有穴罅,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至此,石钟山“声如洪钟”的真相方得昭明。 苏轼此番考察,不仅厘清了山名由来,更蕴含深刻的认知智慧。他既“叹郦元之简”———肯定其方向正确却疏于详述,又“笑李渤之陋”———批判其方法浅陋、结论武断,更直指“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下”的惰性与“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的失语,最终提炼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认知准则,成为跨越千年的思想箴言。 注释 石穴罅:石头上的孔洞和裂缝。罅(xià),裂缝。 涵淡澎湃:水波荡漾,汹涌澎湃。 窾坎镗鞳:形容钟鼓般的宏大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