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375725

【核心素养】6.3.1 生命的起源 教学设计--人教版(2024)生物八年级下册

日期:2025-11-27 科目:生物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86次 大小:27865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人教,八年级,生物,2024,核心,教学设计
  • cover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 课题名称 6.3.1 生命的起源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生物的进化》这一章的开篇之作,具有奠基性的作用。生命的起源是进化论的基础和前提,它解释了生物进化的起点。教材通过介绍“推测”这一科学方法,引导学生了解科学家如何基于证据对无法直接观察的远古事件进行合理推断,从而初步构建关于生命起源的科学图景。这不仅是对之前所学知识的深化,更是对学生科学思维方式和探究能力的系统培养,为后续学习生物进化历程和原因奠定了坚实的认知基础。 2、教学分析 教材分为两大板块。“科学方法-推测”是工具,强调科学探究的逻辑;“分析·讨论-原始地球上生命形成的推测”是应用,将科学方法应用于具体科学问题。两部分相辅相成,体现了方法论与知识内容的统一。本课内容具有高度的推测性和前沿性。没有定论,而是呈现主流的科学假说(如化学起源说)及其证据。这要求教学重在过程而非结论,重在思维而非记忆。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推测”这一科学方法的内涵与过程。 2、识记并理解化学起源说的主要阶段(无机物→有机物→原始生命)。 教学难点: 1、如何基于证据进行科学推测,理解科学假说的建立需要证据支持。 2、区分科学推测与无根据的猜想,树立科学的生命观。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生命的结构层次、生殖发育等知识,对生命现象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于地球早期环境和生命如何从无到有充满好奇。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和信息提取能力,但将零散证据整合成完整假说的系统性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仍需引导和培养。该年龄段学生好奇心强,对宇宙、生命起源等宏大问题有浓厚兴趣,喜欢参与讨论和动手实践。但同时,也可能容易将科幻作品中的情节与科学假说混淆,需要教师加以辨析和引导。 学习目标 生命观念:形成“生命是物质在一定条件下长期发展的产物”的唯物主义生命观,认同生命的诞生是一个漫长的、自然的化学进化过程。 科学探究:学习并尝试运用“推测”的科学方法,能根据提供的证据(如米勒实验、陨石成分等)对生命起源的过程提出自己的合理猜想。 科学思维:发展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够比较不同假说(如化学起源说、宇宙生命论)的合理性,评价其证据的可靠性。 社会责任:通过对生命起源的探讨,感悟生命的来之不易与珍贵,初步形成敬畏生命、保护地球家园的责任意识。 学习评价 自我评价表 项目 评价内容 掌握情况 很好 一般 不好 科学知识 1 能说出“推测”与“猜想”的区别 2 能简述化学起源说的四个主要阶段 2 能说出支持化学起源说的1-2个证据 探究能力 能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 科学态度 激发了我对生命起源问题的浓厚兴趣 小组评价表 评价内容 得分标准 成员一 成员二 成员 三 团队精神 5分:能高效分工合作完成任务 3分:重大问题能有效沟通 1分:各自独立,不能完成任务 实施能力 5分:能准确设计详细的实验过程和所用实验道具。 3分:能设计出大概方框架,但不够准确和详细。 1分:不能设计出任何过程和方案。 结果展示能力 5分:表述清晰完整,科学、客观、简洁。 3分:表述完整度和清晰度一般。 1分:不能有效表述实验结果和结论。 总分 设计思路 本设计采用“情境导入→方法先行→证据探究→建构模型→反思提升”的思路。以“我们从哪里来”这一永恒问题切入,首先明确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论———推测”。然后,引导学生化身“科学侦探”,分析原始地球的环境证据和实验证据(如米勒实验),像科学家一样一步步“还原”生命起源的可能过程,最终构建起化学起源说的模型。整个过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辨析,实现知识的主动建构和科学思维的深化。 教学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